自媒体短视频的审美症候研究

阅读量: 6,036

自媒体短视频的审美症候研究

6,036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到现在基于4G、5G网络的新数字技术,艺术的雅俗界限彻底被打破。自媒体短视频的广泛普及更是抹平了艺术审美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鸿沟,消弭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隔”,使得审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慢慢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同时也使得审美的功利化和功利的审美化都达到了极致。

自18年初自媒体短视频流行以来,其用户规模、市场规模持续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得力的营销策略。在消费这一底层逻辑的支配下,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性不断做出调整和升级;视频创作者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忙于追随大众化、潮流化的审美选择;而观看者在创作者用心良苦地拍摄之后,感知阈限不断扩大,而欲望的不断扩张刺激着创作的进一步趋俗、趋媚。

 一、算法操纵下审美的庸俗化

自媒体短视频依托算法对于用户行为和动机的深度画像,进行内容的精准分发,从而构建起以短视频为载体的“个人拟态环境”。五花八门的海量视频其实是根据用户同一份偏爱的不同展示,用户在算法偏见中所构建的“个人拟态环境”仅仅局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的某一角落。算法可以向用户推荐关注同类视频的其他用户,进而向其推送其他用户所青睐的其它类型的视频,这好像是拓宽了用户审美的边界,实则用户只是在“坐井观天式”的自我满足之中走向了井底的深处。

算法技术不断升级的背后是资本的推动,通过算法推荐充分刺激潜在的消费群体的商业目的是短视频推送排序的隐性逻辑。因此,用户的“个人拟态环境”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某一角落,就连这一角落也并非本真生活的实际存在,在技术与资本的合谋下,它只保留了人们乐意看到的部分。算法不仅抑制了用户对于信息完整性的诉求,同时也抑制了用户深度的审美追求。算法迎合并满足了用户的浅层需要,而用户实际的或潜在的深度追求在充斥着低质内容的短视频环境中很难实现。

 二、符号消费下审美的功利化

用户沉浸于形形色色的短视频中,感官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在声与色的动感体验中期待着更强烈的刺激与冲击,却忘记了追问这诱人的影像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实际上,除了资本这一底层逻辑以外,阶层优越性的自觉维护、标榜显赫的炫耀心理,以及下层群体对上流社会的追逐构成了短视频创作、传播和欣赏的潜在逻辑。

“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鲍德里亚)豪车豪房的有意展示、高级娱乐场所的精细拍摄、贵族化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表现……内容生产者真正想要展现在大众眼前的并非这些事物本身的美,而是这些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高贵、豪华、权力和地位,即符号价值。就消费者而言,最吸引他们的并不是这些豪华场所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也不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的高雅、闲适,而是对实现“自我价值”和“阶层跨越”的强烈憧憬和渴望。在这里,审美的功利性达到了极致。

 三、沉浸式体验下审美的盲目化

     当用户纷纷把注意集中于短视频背后的意义系统,即符号意义上时,用户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权,被一系列符号话语在无形之间所“劫掠”,且依然对其欲罢不能。自媒体通过文字、图片、音乐、动态视像、多样化的叙事道具等多种语言符号,营造了一种复合型的审美空间,给与用户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伴随着高度的感官快适,消费者沉浸于对成功、美梦的幻想之中,自愿地接受附着其中的符号意义,无意识地从一个视频划向另一个视频。

自媒体短视频是以盈利为导向的,“抖音,记录美好生活”,这打动了无数人的广告语看似是在庸碌的俗世生活中为人们创建了一座理想国,实际上,无功利的幻象背后是功利的变相操控。“小剧场带货”的形式在当下十分流行,卖家为了招徕顾客,以情景化表演的方式将产品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介绍和推广,消费者明知这是广告,却仍然迫切地想要观看这场“温柔地对你进行掠夺”(鲍德里亚)的表演。商业化十足的广告简直是让人称道的艺术品。在这里,与审美的功利化的同时,功利化的审美同样达到了极致。(作者:扬州大学文学院  孟庆豹)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