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强(后排中间)一行指导精致生产。
我国第一代复合肥料应运而生
1979年,为改善土壤养分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经化工部规划、国务院批准,决定成套引进了德国、日本、法国、挪威等8个国家11项专利技术和设备,建设以煤为原料生产硝酸磷肥的我国第一套大型复合肥企业。这个企业就是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
1983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多名建设大军和上百名外国专家汇聚潞城。历经4年多的艰苦会战,一座现代复肥城在古老的上党大地巍然耸起。我国第一代复合肥料硝酸磷肥诞生了。
与改革开放共生,随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天脊集团,无论在选址、建设、试生产,还是在生产经营、改革发展、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备受中央、省、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天脊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强指出,作为我国硝酸磷型复合肥缔造者的天脊集团,广大天脊人以挺起民族复肥工业脊梁为己任,立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内涵挖潜提高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对发展现代新型煤化工的方法途径,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祖国争了光,为化工添了彩。30多年的发展,天脊集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从天脊集团走进科研院所、走向全国大型煤化工企业高管团队的优秀人才达300人。
目前,天脊集团由原来单一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发展成为以硝基肥料为主,集硝基化工、精细化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煤化工产业集团,是山西综合改革试验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脊集团已形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108万吨硝酸、90万吨硝酸磷肥(硝酸磷钾100万吨)、40万吨硝铵、25万吨硝基复合肥、26万吨苯胺、2万吨硝酸钾、3万吨硝酸铵钙的生产规模,化肥化工总产能达到200万吨。
匠心雕琢,天脊化肥暖农心
山东省沂水县沂水镇双龙村农民桑纪忠,育出一株重24.3公斤的“地瓜王”;河南省温县潘田镇东留石村农民王鸿儒,以实打验收799公斤的产量夺得“小麦种植王”;山东省栖霞市苏家店镇刘家庄村农民刘强,在“栖霞苹果”擂台比赛中荣登“果王宝座”……这些喜获丰收的农民,取得令人羡慕的效益,主要得益于施用了天脊化肥。
“做中国最好化肥、做世界最好硝铵和苯胺”是天脊集团坚定的目标。
天脊集团总经理畅学华指出,天脊品牌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匠心制造、良心生产的品质文化和精准服务、服务终端的担当文化,就是支撑天脊品牌价值提升的“血脉”。
天脊集团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现代农业的需求,先后开发并投放市场肥效好、受欢迎、需求旺的硝酸铵钙、硝酸钾、土壤调理剂、大量元素水溶肥、中量元素水溶肥、液体肥等一批新型肥料,延伸加固了天脊产品链条。
精准服务就是生产力。天脊集团把服务放在产品销售前,以分布全国各省份的农化专家服务网络为支撑,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耕种群体变化,与规模种植户直接对接,进入种植环节,提供不同土壤不同种植的用肥定制服务。把农民请进工厂参与化肥产品制造过程,是天脊集团推行的体验式农化服务。每年近2万农民朋友进厂参观、接受培训,更好地提升了天脊化肥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创新既是天脊集团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衡量天脊品牌强弱的重要维度和关键指标。实践证明,天脊集团之所以能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始终走在前列,其持续的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展示的就是匠心实力。天脊集团以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大型鲁奇煤制氨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研发攻关项目,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天脊集团累计荣获国家、行业、省市科技成果1028项、专利发明118项。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天脊集团在扩大有效供给上下功夫,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做好加法与减法;自加压力持续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激活市场,实现了产销平衡,确保了效益最大化;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不遗余力抓成本控制,竭尽全力保设备连运,生产经营综合效率显著提高。
搏击新时代,再领风骚30年
天脊集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放在企业生存的突出位置,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建设美丽天脊。天脊集团累计投巨资进行环保治理,率先在全国煤化工行业上马废水处理装置,超前在化工动力锅炉实施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及早完成企业内部在线环境监测平台建设,顺利建立企业环境风险三级防控体系,积极建设大水网及总排口深度治理项目,全力推行清洁生产。
同时,天脊集团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开通了我国北方第一条硝铵散货国际铁路联运通道,成功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圈。
再领风骚30年是天脊集团确定的中长远目标,是天脊集团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天脊集团奋斗的幸福愿景。
30年来,农民朋友从认识施用硝酸磷型复合肥到今日增产增效信仰硝酸磷型复合肥,终端人数在不断增加,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真正诠释了“天脊品牌、中国品质,始终如一、良心制造”的内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天脊集团信心十足,阔步前行,自加压力,主动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趋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天脊答卷。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 洋 通讯员 王爱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