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大力宣传先进科技人物的创新成效,鼓励我省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切实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和“四城”建设,在2018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本报推出“新时代创新先锋”系列报道,宣传我省那些心怀理想、奋发图强,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的创新先锋和科技人物。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控制了农业,中国农业的“中国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近十多年来,在黄淮麦区,特别在是我省,不仅小麦产量持续增加,而且品质出现强筋、中筋、弱筋均衡发展的态势,以“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享誉中外。河南小麦为什么那么强,因为“中国粮”用上了“中国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茹振钢就是致力于研发“中国芯”的杰出代表之一。
茹振钢是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种别人的种子,咋能守住自己的‘粮袋子’?”为了挤走洋品牌,茹振钢先后培育出百农62、矮抗58等一系列品种,特别是矮抗58已累计种植超过3亿多亩,增产小麦300亿斤,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为了掌握麦苗抗冻性、抗寒性的第一手资料,三九严寒茹振钢裹着军大衣,蹲在无遮无拦、寒风肆虐的麦地里,查看苗情,选优去劣,一蹲就是一晌;为了摸透麦子耐高温、耐干旱的习性,夏日酷暑,他头顶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对小麦品系逐个筛查;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那些年,长年奔走在田野中的茹振钢变得又黑又瘦。“抬头满脸尘,低头两脚泥”是农民朋友给他最贴切的描述。看着他如醉如痴的憨态,农民们赞叹:“绣花也不过如此!这样的专家真少见!”
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茹振钢将小麦产量从亩产600斤左右先后提高到700斤、800斤、1000斤、1300斤……矮抗58的优良品性已经使黄淮地区的小麦产量达到了很高水平,如何突破“百尺竿头”的“瓶颈”,进一步提高产量呢?
在茹振钢教授看来,安全、高产、品质优、效益高的小麦才是真正好品种。他说:“以前大家都讲求高产才是好品种,现在就不一样了。粮食首先得安全,老百姓不管怎么吃都安安全全不得病,不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同时,还要长得健壮;其次要高产,毕竟老百姓种麦是讲产量的;第三是品质优,这样磨出的面粉、制作的食品风味更佳;最后是效益高,要受整个市场的欢迎。”
他说,高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弱光,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耐强光,把高低纬度地区的小麦进行重新“组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几经努力,百农4199这种高光效小麦新品种终于培育成功。跟普通小麦相比,新品种的穗光效提高了近40%,叶片的光合作用也提高了10%以上。2016年5月,在修武县15亩高产公关示范田,百农4199亩产高达1645.8斤。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他又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BNS型杂交小麦发起冲锋,终于选育出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稳定育性特征的BN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
目前茹振钢团队已成功配制出4个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经过大面积试种,均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点。2016年,其中的一个组合在河南修武县实现亩产1796斤,为我国小麦增产储备了更先进的品种和技术。
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的种植基地,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当地老百姓真正从农业的丰收上获取了效益,也为他们摆脱贫困起到作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洋楼。新乡县七里营镇大赵村的张清海就也是新品种小麦的受益者之一。种植小麦新品种不仅改善了张清海家原先贫穷的状况,更是在其父亲生病期间确保了医药费的支出。
截至目前,茹振钢团队已育成品种累计推广近5亿亩,累计增产效益达400多亿元。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芯”,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他毕生的追求。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