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南乐县牵手 千年古寺郎胡萝卜焕发新活力

阅读量: 5,990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南乐县牵手 千年古寺郎胡萝卜焕发新活力

5,990

A1-0001.jpg

遭遇60年不遇的雨涝灾害,亩产仍然达到五六千斤;优品率大幅度提升,在普通胡萝卜每斤五六毛钱的情况下,这里的胡萝卜每斤2~2.5元;起垄绳播种植技术、垄上滴灌技术、病虫害以防代治技术、胡萝卜早播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正在迅速推广示范中,辐射带动周边形成全省规模集中的优质红皮红心胡萝卜产地;针对产品营养成分特点,功能性食品正在开发研制中……随着河南省农科院与南乐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加速落地,南乐县千年古寺郎胡萝卜正在焕发新活力。

老品牌面临新问题

  “百尺的白菜、什固的葱,古寺郎的胡萝卜顶着缨。”这句南乐民谣中所说的古寺郎,是指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古寺郎胡萝卜被称为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果蔬活化石,据称是宋朝时由波斯引进种植,当时因其既可果腹又可健身,被誉为“红人参”,古寺郎胡萝卜遂在大运河两岸名声鹊起,并随商船远销京津,明清时代成为朝廷贡品。南乐县种植胡萝卜以元村镇古寺郎村最为著名。

  古寺郎紧邻卫河南岸,这里有着适合胡萝卜生长的特定水土资源和地理气候。古寺郎胡萝卜具有区别于其他品种的两大特点:一是遇水落色,切丝切片后水洗,水被染红,萝卜丝盛盘后先是红色稍退,不一会儿则变得更红;二是做米饭时温锅下丁,黏米黏汤。

  2011年,古寺郎胡萝卜成为全国唯一的胡萝卜类地理标志产品,在此之后,胡萝卜产业对元村镇及南乐县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引领作用。然而,面对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古寺郎胡萝卜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依然停留在土特产的定位上。据南乐院县共建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臧秀旺研究员介绍,古寺郎胡萝卜生产上存在品种退化、管理落后、精品率低、品牌形象不佳等问题。

  当地种植的胡萝卜主要是多年来农户自留种,加上连作连种,导致品种退化,产量不高,品质也受到影响。在种植管理方面,虽然当地提出了“五统一”管理技术措施,但实际上病虫害不能及时治理,导致胡萝卜分叉、畸形,外观不佳;由于种植户防病意识差,往往是见病治病,缺乏防治意识,导致生育后期叶部病害(黑斑病)严重,降低产量和品质。另外,当地胡萝卜一般在8月种植,11月收获,一年只种一季,缺乏周年种植技术,导致销售时间短。在产品收益方面,由于精品率低,导致收益率大幅下降。由于缺乏品牌创建意识,宣传不到位,古寺郎胡萝卜依然停留在一般农产品和土特产的定位上。

  针对当地品种退化、种植水平低下、产品链短、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今年6月,依托省农科院与南乐县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由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学科、多单位专家,在元村镇实施了优质胡萝卜绿色高产技术集成示范专题,目前已初见成效。

古寺郎示范新技术

  为了把这一项目扎扎实实做好,省农科院建立了集国家、省、市、县四级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的工作小组。今年6月,优质胡萝卜绿色高产技术集成示范专题任务正式开始实施,专家组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积极与当地政府结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项目进展。为了促进项目落地,省农科院组建了南乐县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下设栽培技术组、品种改良组和品牌创建组,团队成员涵盖省、市、县各级专家及技术人员。

  据臧秀旺研究员介绍,针对当地情况,专家组制定了起垄绳播种植技术、垄上滴灌技术、病虫害以防代治技术、胡萝卜早播技术等多项技术措施。采用的起垄绳播种植技术和垄上滴灌技术,通过机械化编制种子,降低了用种量,保证了株距,实现了机械化播种和管理,有效解决了出苗差、定苗难、机械化配套差等问题。采用的病虫害以防代治技术,通过前期的预防,可有效降低后期病害发生,保证了示范区的产量和品质。采用的胡萝卜早播技术,可实现胡萝卜的周年种植和收获,保证了优质产品的全年供应。在院县共建项目支持下,当地建成古寺郎胡萝卜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3000亩。据采收季节抽样调查,在遭遇60年不遇的雨涝灾害情况下,今年亩产仍然达到五六千斤,而且优品率大幅度提升,每斤售价2~2.5元,创造了近年来最好的经济效益。

A1-0002.jpg

  为了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专家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技术指导和示范,适时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示范观摩会、发放技术资料,做到了种植户有求必应,使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落地生根。针对当地胡萝卜品种退化问题,项目组还开展了提纯复壮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为提高古寺郎胡萝卜的竞争力,专家组积极策划实施品牌创建活动,在示范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进行了形象设计,并对古寺郎胡萝卜进行了全营养分析,在扩大其知名度、提高美誉度的同时,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另外,项目组还拟针对古寺郎胡萝卜营养成分开发相关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利用电商、微商、社区、观光旅游等进行多途径销售。

  我不负大地,大地必不负我。在省农科院项目专家和当地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古寺郎胡萝卜已取得产量和效益的双丰收。

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11月26日,“院县共建”胡萝卜种植技术培训班在南乐召开,来自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省内外权威专家济济一堂,对当地50余名种植大户开展了新品种、新栽培模式及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培训,专家、种植户、当地政府代表等畅所欲言,共谋产业发展大计。在胡萝卜种植技术培训班上,中国农科院庄飞云研究员讲解了胡萝卜新品种及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专家授课全面系统、切合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今后特别是明年胡萝卜绿色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1-0003.jpg

  同时,从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传来好消息,经该中心检测,古寺郎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抗坏血酸,铜、锌、锰、钙、硒含量高,多项指标均优于普通胡萝卜,具有明显保健食疗作用,省农科院专家正在根据其营养成分含量,开发设计功能性食品。

  元村镇党委书记管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农科院建立组织机构,制定院县共建计划,组建专家团队,集成实施配套技术措施,为古寺郎胡萝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古寺郎村支书王海报告诉记者,专家组推广的起垄绳播种植技术、垄上滴灌技术,省工省时,利于管理和收获,今后将大面积示范推广。推广的胡萝卜早播种植技术,解决了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使千年古寺郎胡萝卜焕发了新活力。

  新技术的推广增加了当地政府发展胡萝卜产业的信心,初步规划在2025年把胡萝卜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5万亩,继成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之后,争取成为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

  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作为南乐县院县共建牵头单位,目前正在通过建立示范田、现场指导、科技培训等措施,将品种提纯复壮及配套技术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促进古寺郎胡萝卜产业向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张 俊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