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仙:情系科普终不悔

阅读量: 3,669

谢凤仙:情系科普终不悔

3,669

初见焦作市人大代表、武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谢凤仙,她正在武陟县乔庙镇马宣寨村的稻田里指导农业生产。她扎根基层,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工作30余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作物提质增效,为农民节支增收,是农民心中最值得信任的良师益友。

谢凤仙携同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正在田间采集数据1-1.jpg

因为工作出色,谢凤仙先后被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工作者”“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先进个人”“基层农技推广先进个人”“河南省最美乡村优秀农技推广员”“河南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焦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武陟县委、县政府授予“身边的榜样”“经济社会发展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农之情 民之意

建立科普大数据


及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调查株高、叶龄、叶数、分蘖数、成穗数、穗粒数以及各个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等数据,通过专业的环境监测仪器,测定当天田间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地面温度等,实时采集反应监测点水稻整体和个体生长情况的照片,并及时将这些信息输入河南省农情信息调度系统,为下一步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技术措施,提供真实、可靠的一线农情信息,这样的数据采集程序,早已成为谢风仙和同事们的工作常态。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们都会走进田间,进行当天实地监测,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认真采集数据,做到及时收集,规范整理,不漏报、不迟报、不提前报。“没有基础的统计资料,中国农业永远在打乱仗。”这是谢凤仙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

谢凤仙携同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正在田间指导农业生产2-3.jpg

谢凤仙介绍,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农业种植模式的复杂性、农作物类型与品种的多样化,使得农情监测与预测受到了限制,大数据时代的农情监测与预警必须依靠新型大数据分析技术。“所以,我们一直倡导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定要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搞好农情监测,建立科普大数据库,才能事半功倍,做到农业生产管理精准施策、精准施治、精准生产。”谢凤仙说。

谢凤仙强调,科普数据库具有覆盖范围大、时效性强、成本低等特点,为大范围农情信息的快速、准确、动态监测与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农情监测与预警正逐步进入到大体量、多样性、处理速度快、筛选方便准确的大数据时代。


禾之本 粮之基

筑牢粮食大本营


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在农田里“碰撞”,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农民种地更轻松。谢凤仙介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提高产出能力,还要提升耕地地力。”

近年来,武陟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还重点落实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和科技示范五类措施,扎实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使得耕地地力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和保稳产促高产更加持续可行,为全县粮食提质增效提供了基础保障。

谢凤仙携同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正在田间采集数据1-2.jpg

谢凤仙带着记者来到武陟县金色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嘉应观乡东营村的2350亩花生示范田,其中的1200亩高油酸花生格外引人注目。这1200亩花生是谢风仙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通过优选优质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指导节肥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花生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种植的,不但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而且降低了土壤农药残留,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花生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花生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同时,高油酸花生的引进示范促进了武陟县花生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武陟县高油酸花生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树立了标杆。

谢凤仙强调,围绕“四优四化”,武陟县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花生,一是完成了2019年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区优质小麦平均亩产达571.1公斤;二是完成了11个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对比、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模式、小麦微喷带与井口出水量测墒补灌等4项试验研究,为筛选推荐优质小麦品种和高质高效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完成了1万亩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立高油酸花生示范基地6000亩、优质花生示范基地4000亩,带动全县发展优质花生13.85万亩;四是完成2019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为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免费供应生物有机肥4000吨。为武陟县小麦、花生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粮之源 食之安

完善朔源大系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结构同步升级,公众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分散着海量数据,与之相对应,庞杂的监管任务与有限的监管资源矛盾突出,难以主动发现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农技推广人员从技术服务入手,指导农民生产管理中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施用含有重金属和残留抗生素的畜禽粪便等,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食用农产品溯源体系,加快食用农产品电子化溯源体系建设,加快二维码一品一码示范推广、建设食用农产品信息溯源示范点,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律和诚信经营意识,发挥示范作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马宣寨村,在谢风仙和农技站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河南省首家合作联社——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联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余亩,形成了生产基地生态化,技术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加工精细化的经营模式,建成物联网管理体系,产品追溯从田头到加工,从投入品到每个管理环节,建立了完整的生产、检测、销售档案,形成了从田头到口头一系列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该联合社投资600余万元,购进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大米加工设备,精良的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大米中的全天然营养成分。同时,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气象色谱仪等一整套先进检测设备,建立了完整的生产、检测、销售档案及追溯制度。先进精良的生产工艺、科学规范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检测制度保证了“菡香”系列大米的优良品质。


心之思 动之情

献身基层大“三农”


谢凤仙介绍:“农业提质增效关键在科技,实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农业提质增效目标,必须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上下功夫。”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要在创新推广服务手段上下功夫。农业技术推广面向千家万户,要利用现代科技,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的便捷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向农民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谢凤仙携同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正在“菡香”大米加工车间指导生产3-3.jpg

近年来,武陟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粮食增产科技支撑和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率、到位率,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全县建立了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初步形成了“县有农业局,乡有区域站,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和以区域站服务为主导,以经营性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实现了对农民群众的零距离服务。

谢凤仙说:“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要加倍努力,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为武陟县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牛雪芸 水文忠 刘爱民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