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作物难治病害防治 服务现代农业生产 ——记作物难治病害防治专家、濮阳市农科院副院长郭红甫

阅读量: 3,570

致力于作物难治病害防治 服务现代农业生产 ——记作物难治病害防治专家、濮阳市农科院副院长郭红甫

3,570

他经过十几年的刻苦攻关,发明专利新农药“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和“寡糖·吗胍”,能够有效防治被视为作物“癌症”的病毒病,并且可以缓解除草剂药害、激素药害、盐碱害、低温冻害、热害、涝害、昆虫次生危害等农业灾害;他创新并成功应用了“诱抗疗法”和农业灾变补救新理念,研制出新型多功能肥“猛加力”和“植力源”;每当生产中发生难治病害或农业灾害,基层农技人员或农资经销商解决不了时,就会打电话给他……

他就是濮阳市农科院副院长、作物难治病害防控专家郭红甫。

郭红甫在濮阳县五星乡指导小麦病虫害防治.jpg

他一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主要研究作物难治病害药剂防治和农业灾变补救技术,近年来共主持完成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6项,研制出通过国家登记的新农药4个、新农肥2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影响深远的发明


二十多年前,郭红甫在试验中偶然发现一种物质对烟草病毒病株的皱形叶片有展平作用,并可促使西瓜病毒病株长出正常新叶。从此,他与作物难治病害药剂防治研究和农业灾变补救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科研探索,孜孜以求,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物病毒病发生广泛,危害严重,防治困难,被视为作物“癌症”,属国内外公认的难治病害。该病与作物外源伤害,如除草剂药害、激素药害、盐碱害、低温冻害、热害、涝害、昆虫次生危害等一样,多表现为畸形黄化、僵苗矮缩,显症机制均为代谢失调、内源激素失衡,二者很难区分。在作物病毒病药剂防治研究中,郭红甫发现并利用了抗性诱导与抗病毒的协同作用,在抑制病毒增殖的同时,增强作物基础抗性,研制出通过国家登记的发明专利新农药“盐酸吗啉胍(药肥混剂)”,解决了作物病毒病药剂防治、作物外源伤害补救、作物病毒病与外源伤害不易区分而导致误诊误治等技术难题。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玉米粗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等作物难治病毒病,郭红甫注重利用抗性诱导,研制出通过国家登记的发明专利新农药“寡糖·吗胍”。他主持完成的“抗性诱导在作物难治病害药剂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郭红甫(左)在中棉所试验地查看棉花病害发生情况。.jpg

作物枯黄萎病也是国内外公认的难治病害。在作物枯黄萎病药剂防治研究中,郭红甫团队与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联合研发,创新研究思路,将传统灭杀病原菌的“对抗疗法”创新为“诱抗疗法”,研制出通过国家新农肥登记,具有抗性诱导作用、防控作物枯黄萎病效果显著的新型多功能肥“猛加力”,解决了作物枯黄萎病发病期间的药剂防控难题。他主持完成的“利用抗性诱导预防和控制作物枯黄萎病的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红甫在研究中还发现,农业灾变的显症实质是代谢失调、内源激素失衡,是逆境状态下的自身保护反应或变态反应。传统补救方法难以解决,于是,他在农业灾变防控和补救研究时,综合利用抗性诱导和调节生长的协同作用,研制出通过国家登记的发明专利新型多功能肥“植力源”,重新构建了比例协调的内源激素系统。他主持完成的“除草剂药害补救剂植力源研究与应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玉米顶腐病是近年出现的新难治病害,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从病原上可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已逐步成为玉米的重要病害。经多年试验观察,郭红甫团队发现玉米顶腐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与不良气象因素、不当农事操作、污水灌溉等密切相关,具有条件致病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具有抗性诱导作用的新农药、新农肥对防治玉米顶腐病效果显著。郭红甫有关玉米顶腐病为环境胁迫性病害的新发现,不仅解决了玉米顶腐病药剂防治难题,也成为玉米顶腐病发病机制研究、防治机制研究、药剂防治研究等领域的新突破。


转化推广的蓝海


在科技服务中,郭红甫团队与市县植保站、农技站、经作站一起,组建了包括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层农资经销商等在内的科技服务网络。基于对自身科研成果的理解,郭红甫创新防控理念,注重利用抗性诱导,拓展其应用范围,创造性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诸多新难题。比如:他利用具有抗性诱导作用的新型多功能肥“猛加力”,成功防控苗立枯病、花生枯萎病、花生根腐病、棉花烂铃病等;利用发明专利新型多功能肥“植力源”,缓解苗木移栽回芽,成功防控和补救除草剂药害、激素药害、低温冻害等农业灾害,成功防控和补救玉米顶腐病、玉米茎腐病等环境胁迫病害,成功防控和补救水稻恶苗病、赤枯病、僵苗等;交替使用“猛加力”和“植力源”,解决了花生等作物连作重茬减产的技术难题。

郭红甫(中)查看花生病害发生情况.jpg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近年来发生的大豆空秕不实,原因复杂,危害严重,给大豆生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19年,在博爱农场进行的试验,证明了郭红甫研发的“植力源”可有效防控大豆空秕不实。试验结果显示:受害地块在大豆初花期、盛花期叶面喷施“植力源”,喷施区豆粒饱满,单株有效结荚数增加17.7%,百粒重增加24.3%,空荚率降低35.4%,秕籽率减少28.3%,增产92.7%。

2020年3月,范县张庄乡后刘楼村多个大棚瓜苗出现僵苗、畸形等症状,瓜农在多次喷施多种激素、叶面肥后均无效果,邀请外地的瓜类专家前来诊治,也均认为无药可治。接到求助电话后,郭红甫与院蔬菜专家、市县植保站、经作站、农技站专家一起,前往现场指导,提出了“叶面喷施、根灌植力源,延迟整枝打叉”的补救方案。施用“植力源”进行补救后,瓜苗生长点逐步长出正常心叶,2个月后香瓜丰收在望,瓜农刘建新高兴地说:“没有‘植力源’,今年的瓜就毁完了,‘植力源’解毒效果真好!” 


一心为农的专家


每当农业生产中出现难治病害或农业灾害,基层农技人员或农资经销商解决不了时,就会打电话给郭红甫。只要有求助,不管严寒酷暑,只要时间允许,郭红甫都会亲自出马,进行实地调查,制定解决方案。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来自范县杨集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给郭红甫打电话,说水稻出了问题,想请他前去指导,当时郭红甫正患眼病,双眼红肿。虽然酷暑难耐,身体也不舒服,但他仍亲自去到田间地头,眼睛痛了就用冰冻的瓶装矿泉水冷敷一下,又接着给农民讲解病害原因,指导农民用药。

郭红甫(前)在范县张庄乡后刘楼村指导香瓜枯萎病防控。.jpg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郭红甫无疑是很好的践行者。在一次棉花病害防治试验中,听说工人欠缺后,郭红甫就亲自背着喷雾器打药。当时天气炎热,背着喷雾器在棉花地里几个来回后,他早已汗流浃背,浑身湿透,但他却浑然不知。

2018年7月,据濮阳县梨园乡一位农民反映,他的8亩地里的玉米茎秆出现了腐烂和死亡,用了600多元的杀菌剂后,也不见起一点儿作用。那位农民通过濮阳县植保站找到了郭红甫,经实地诊断,玉米茎秆是因为药害引发环境胁迫而出现了茎腐病。郭红甫建议该农民可使用他研制的新产品,从市场购买的话,每亩仅需几元钱。说罢,他便将产品免费赠送,那位农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药到病除后,玉米地里再现生机。

2015年5月,濮阳县柳屯镇一位农民承包的50亩大棚西瓜发生除草剂药害,西瓜茎尖锈死不长,喷施促生型生长调节剂后均不见效。瓜农辗转找到了郭红甫,喷施了由他研制的“植力源”后,瓜苗逐渐恢复生长,由于生育期延长,西瓜上市晚,最后反倒卖出了好价钱。这位农民开心地逢人就说:“作物受了害,就找郭专家!”

微信图片_20201014163622_wps图片.jpg

我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我。郭红甫发明的新农药、新型多功能肥,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效果,一方面解决了作物病毒病药剂防治、枯黄萎病药剂防治、农业灾变补救等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减少了预防用药的盲目性,降低了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用药量为常规用药量的10%~30%,是助推农药减量增效、肥料减量增效的技术依托;同时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机会,且对人畜低毒,促进了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郭红甫发明的这些产品,常年应用面积在600万亩以上,年增经济效益7.2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王俊玲)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