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华:农民的儿子爱“三农”

阅读量: 3,671

王彦华:农民的儿子爱“三农”

3,671

王彦华现任河南省郑州种畜场副场长,参加工作13年来,他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为提升全省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曾经20余次荣获由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直工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协等单位授予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19年荣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和省直团工委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20年度荣获全国第二次污染普查先进个人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精业笃行,用科技攻克难题


王彦华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未走出过农村,这使他深深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苦,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渴望,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农村的面貌靠谁来改变?农业生产水平靠谁来提升?农民发家致富靠谁来帮助?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王彦华认真思考了这三个问题,作为农民的儿子,王彦华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就这样,王彦华走出农村后又考进河南农业大学,且本、硕、博均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的他,之后又干起了农业。

在参加工作之后,王彦华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就是农业的发动机,没有科学技术的驱动,农业发展走不稳、走不快、走不远。作为农村人,学习畜牧业,从事畜牧业,这也是王彦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

王彦华在上蔡开展全株青贮玉米推广服务.png

河南省秸草资源丰富,牛羊饲养量大,王彦华深知,秸秆和粪污是宝贵的资源,用则利,弃则害。于是,他一直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把秸草蕴含的营养价值释放出来,在解决秸秆废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农民赶着牛羊奔小康。为将放错地方的资源归位,他积极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秸草养畜关键技术》等课件和录像资料40余期,到基层或者借助广播网络等平台专题授课20余场次,经常到基层积极推广秸秆变饲草、粪污变肥料、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绿色循环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努力推动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畜禽粪污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必须解决的硬任务。作为畜牧局的技术骨干,王彦华主动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针对养殖密集区污染防治的难题,他先后前往全国多个省份地市,学习当地先进的管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后,王彦华和同事们根据广西福绵区粪污治理经验,在我省平舆县大宋村开始进行实践,逐步形成了“有偿清运、付费还田、两头收费、市场运作”的运营机制。

大宋村通过养殖污染整治与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基本形成“生猪养殖—粪污集中处理—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供应—有机肥料生产—还田利用”生态循环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面源污染问题,实现了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养殖、种植、集体合作经济共赢,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省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民生实事目标任务,我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孜孜不倦,只为攻破技术难题


紫花苜蓿作为“牧草之王”,饲用功能优点突出,生态功能丰富多样,在调整优化农牧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为研究紫花苜蓿,开发新技术,王彦华曾凌晨四点坐上火车,赶赴千里之外的河北农业大学当面向教授请教学习,深夜两点又匆匆赶回自己的办公室及时消化整理,正是他这种夜以继日的奋斗精神,使他和团队专家共同完成了《优质苜蓿生产和畜禽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并于2019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解决秸秆饲料粗蛋白含量低、青储损失率高的问题,王彦华和同事们在许昌、新乡等地进行实地试验和优化集成,最终将秸秆饲料粗蛋白含量由4%提高到12%,青储损失率由20%降低在5%以下,极大地提高了秸秆饲料质量效益。为解决奶牛粗饲料质量营养不精准问题,王彦华和同事们积极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及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开发了奶牛粗饲料营养成分数据库,为全省饲草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求真务实,推广技术促进发展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彦华没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在为数不多的假期中,王彦华只能带孩子去牛场、羊场,去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基地游玩,体验生活。由于工作繁忙,王彦华年纪轻轻便因长期伏案工作而得了椎间盘突出,颈椎也不是很好,眼睛因经常熬夜出现充血,但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出现在办公室,总是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王彦华在全省优质牧草生产加工现场观摩会上指导裹包青储技术。(资料图片).png

针对畜禽畜牧业绿色发展低成本、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不足的难题,王彦华和同事们深入基层,在源头减量上,大力推广节水、节粮、节能、节地等清洁养殖工艺,不断降低养殖氮、磷排放和粪污产生量;在过程控制上,大力推广改水冲粪为干清粪等“三改两分一利用”技术模式,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在末端利用上,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清洁回用等技术模式,不断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不仅如此,王彦华和同事们重点总结推广“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化、大型企业全循环、托管合同、第三方治理、休闲观光”等五种种养结合模式。在充分利用“果、菜、茶、林”消纳畜禽粪污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种养业与资源环境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积极探索“畜—沼—粮”模式,使畜禽粪污利用向更加广泛的领域延伸,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断提升畜牧业绿色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因地制宜,科学方法助力战疫


在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地采取交通管制、封路限行、停产停工等政策措施,虽然疫情防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冲击。

由于畜禽养殖场一般位置偏僻,所以出入那里多经过村庄,而绝大部分村庄采取了严格管控措施,高速路口对外地车辆下站有诸多限制,导致生产资料调入和畜产品调出出现跨省、跨市、跨县、跨乡、跨村调运不畅问题,造成企业和养殖场的玉米、豆粕、蛋白粉、种畜禽等补充进不来,饲料成品和畜禽产品运不出去,畜牧生产资料调运严重受阻。不仅如此,畜禽产品销售面临困难。部分种猪场仔猪无法外调只能暂时自己饲养,但受饲料供应和场地影响无法持续下去;一些该出栏的畜禽无法正常检疫出栏;种鸡场、孵化场的种蛋和鸡苗无法外运,特别是生鲜乳销售因时效性极强,受阻问题尤其突出。

王彦华到基层就粮改饲关键技术和政策进行授课。(资料图片).png

为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王彦华和同事们多方调研摸实情,充分利用微信、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介,对养殖、饲料、加工等畜牧全产业链进行调研,及时了解疫情对畜牧生产带来的新困难、新挑战。为尽快帮助企业、百姓减少损失,王彦华经常熬夜加班整理表格、分析数据、撰写材料,仅春节以来,就起草报告建议等材料40余份。

针对畜牧场产路销路不畅通的问题,王彦华起草多份文件,和同事们一起积极组织全省涉牧企业申报通行证,加班加点审核把关,及时发到企业手中。发放通行证后,养殖场鲜奶运输、饲料断供问题基本解决,倒奶问题基本消除,运输“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明显缓解,极大降低了对畜牧业的冲击。

2月,王彦华在报刊上发表了《恢复生猪产能,夯实供给基础》《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保障有效供给》两篇文章,努力为生猪稳产保供鼓与呼。王彦华及其同事所做的努力,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畜牧稳产保供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彦华就这样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工作中增长才干,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技术推广为国家做贡献,他和同事们无私奉献助力河南省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扎根基层指导服务与体现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 伟 祁莘淼 郑 毅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