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医到“村官”他赢得信任与喝彩

阅读量: 4,604

从村医到“村官”他赢得信任与喝彩

4,604


张瑞革在科普示范基地向市科协科普专家介绍新品种葡萄的长势。

该村葡萄合作社社员开心地展示即将发往省内外的优质无核葡萄。

8月22日,正值葡萄收获季节,记者在灵宝市函谷关镇梨湾源村看到,一畦畦葡萄树望不到边,葡萄架下荡漾着游客的欢声笑语;葡萄合作社社员正在为省内外客商装运优质葡萄;两纵三横的水泥路联通了八个自然村;科普画廊、孝贤文化、中国梦文化、道德经文化遍布村中,一面面墙壁不但靓丽,而且会“说话”;党旗飘扬,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在巷头村尾间忙碌。

艰难抉择:从村医到“村官”

     谁又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矛盾重重、经济落后、村容破败的落后村呢?村党支部委员张锁兴说:“当年老支书去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很关心村里事谁来主持。张瑞革年轻,有文化,有思想,为人实在,大家都看好他。事实证明,张瑞革干事是有两下子的,我们的选择没错!”2010年,张瑞革放弃自己的理想,由村医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八年间,他把脉“缺水致穷”村情,开出了“治水兴业”的方子,开启了梨湾源村振兴建设之路。

      张瑞革,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家庭卫生室办得红红火火。2010年3月,36岁的张瑞革已经行医十年,收入稳定,正筹划着在市区开设小型医院。村里许多人登门劝说他出任村支部书记。起先,他很犹豫,一方面,自己学医多年,当个好医生是一直以来的理想;另一方面,患骨癌晚期的老父亲正躺在病床上,他想多陪陪父亲。可是,他又不敢面对大家热切的眼睛,这眼睛里有希望,有求助,还有一丝丝的无奈。张瑞革陷入了深思。最终他把人生的天平偏向了后者。他对妻子说:“我在这村里生活了几十年,村里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看着大家跑那么远挑水,我心酸呐。”妻子张艳朋同往常一样选择了支持他。自知时日不多的老父亲,也拉起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好好干,让村民们少遭罪,过上幸福的生活。张瑞革走马上任了,他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只有深夜才能在父亲的床边坐一会儿。三个月后,老人辞世,那一天,张瑞革还在外奔波,接到妻子的电话才匆忙赶回。

对症下药:“梨湾塬”变成“梨湾源”

       作为医者,张瑞革深谙医疾之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把诊断治病之理运用到了乡村治理上来,他开出了“先治水,再兴业”的方子,用以解决困扰村子发展的“顽疾”。张瑞革介绍,当地千百年来有着“梨湾塬水艰难,唾沫洗脸不要钱,来人宁给十斤油不舍一口水”的笑传。上任第一件事,张瑞革就做起了“水”文章。         他和三个村干部凑齐了两万块钱开始了工作。半年多时间,他反复穿梭在河务局、水利局,寻求移民项目、水利项目的支持。通过亲戚、朋友、同学联络关系,不断找上级领导寻求帮助,不厌其烦向工作人员讲述村里的实际情况。他的诚心和执着打动了大家。2010年,村里终于争取到了资金,打了一眼近400米深的机井,解决了全村1500口群众吃水问题。“当机井出水的那一刻,全村老小围在一起,看到白花花的水喷涌出来,我们比过年还高兴!这是我们村里的大喜事啊。”村里人回想起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2012年起,村里相继向上级争取资金,建设了两座提灌站,铺设浇地管道万余米。现在,全村2300余亩旱田变为了水浇地。水的问题解决,彻底改变了村里群众靠天吃饭的囧局。群众满心欢喜,喜庆千百年来的变化,于是“梨湾塬”更名为“梨湾源”。

科技兴业:人勤果香比蜜甜

       2011年,张瑞革实施了“科技产业兴村富民”措施。他带着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陕西杨陵、商丘宁陵考察学习,开阔干部群众眼界,学习特色农业发展。结合实际,党支部最终确定了引导群众规模栽种葡萄的发展路径。

“为了示范引导,党员干部先栽种葡萄,刚开始,村里免费提供苗木,大家积极性很高,五六年时间,葡萄栽植从8亩地扩展到1300亩。”张瑞革介绍。为让群众掌握葡萄管理技术,村里连年聘请市农技专家为群众讲课,并邀请专家常年驻村,手把手为群众讲解葡萄种植管理技术。积极通过市农技协进行技术示范引导,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村情制定科技致富的路径,发动村民参加科技培训,以培训富脑袋抓学习,用生产科学武装头脑提高认识。2016年,张瑞革带领群众外出学习大棚葡萄生产管理技术,6户群众当年为葡萄盖起大棚,亩收入近2万元。

       走进葡萄种植能手李启超的葡萄园,66岁的李启超和老伴儿正忙着采摘葡萄。李启超介绍:“去年俺的5.6亩葡萄7月2日开园,总共收了7万多块钱。”李启超还说:“随着俺村的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葡萄品质持续提升,我们的自采形势发展很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水果商前来收购,形成了销售不出村的喜人局面。”

      为何村里的葡萄收入这么高,对于记者的提问,张瑞革介绍:“我们村引进有夏黑、紫甜无核、阳光玫瑰等十几个新品种葡萄,占据着市场优势。2016年,我们村在灵宝市科协的指导下建立了科普示范基地,在镇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并与多家旅行社合作,开启了乡村采摘游模式,坐在田间就可实现销售,收入比传统销售翻番。”

      2017年,在灵宝市科协的支持下,当地与台湾一家公司生产资料及技术服务签约,“公司+农户”的先进生产模式在基地生根开花。100亩示范田、标准化管理,带动提高全村整体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打造“一村一品”,来迎接今后的八方游人采摘观光。

      为了让群众接受农业观光旅游观念,该村党支部在软硬件上“对症下药”。几年来先后修建、拓宽了两纵三横道路网,宽阔的水泥路联通五个自然村,3000平方米的科普文化墙遍布村里的大小巷道,村里相继兴建了文化大院,盖起了舞台,布置起了塑胶篮球场,架设了太阳能路灯。为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的党员志愿者在葡萄成熟季节,忙碌在田间地头,疏导交通,组织采摘,为群众生产做好贴心人。2017年,来村自采游客达到1800人次,村里群众种植葡萄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有十多户。腰包鼓了,群众笑了。现在,人们都说“梨湾源,大变样,人勤果香比蜜甜”。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张瑞革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十年间,张瑞革不仅暖了群众的心,也把“农民+技术、农业+旅游、农村+文化”的理念灌输到了群众心里,把一个昔日背负着外债、治安混乱的村建设成了如今的三门峡市文明村、三门峡市级美丽乡村、三门峡市级卫生村。张瑞革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三门峡市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灵宝市优秀支部书记。

       从村医到“村官”,张瑞革赢得信任与喝彩。“这些年,我忘不了修路期间毅然放弃赔偿的老人,更记得群众为了道路修通含泪砍掉了正当年的果树,众多乡亲在道路拓宽时不论占到谁家地,没有说过一个不字。村里越来越漂亮了,三百户群众已经有了一百多辆小汽车。”张瑞革说这些的时候,露出了奋斗者的喜悦与自豪。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杜 勇 通讯员 李均友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