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娟:做科研就要有“工匠精神”

阅读量: 1,522

王杜娟:做科研就要有“工匠精神”

1,522

王杜娟与她的技术团队在盾构机生产车间进行技术攻关。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杜 勇 文/图
17年来,她带领团队共完成盾构机设计近700台,打破了7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设计生产盾构机的神话。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所在的中铁装备集团视察,而她则和总书记面对面,向总书记详细汇报盾构机的研发生产情况。
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6月9日上午,在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铁装备集团公司接受记者专访时,王杜娟说,我国盾构机的国产化研究,中国制造的国际化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而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她为河南鼓与呼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激动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身为代表,要履好职,就必须系统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行业的大事小事,责任重大。”王杜娟说。40岁的王杜娟在河南代表团中,算是年龄偏小的代表。
“有一次,我参加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一个座谈会,在这个座谈会上,河南一些高校提出要到沿海城市建设分院。这让我非常纳闷儿,对于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河南,为什么不能吸引外地的高校来河南呢?”王杜娟说。在今年的“两会”上,她建议国内高校到河南建分院,为河南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她的另一份建议,则与她所从事的行业有关。“目前,盾构机管片直径种类多样,仅我们生产的就有32种管片。像地铁专用的单线隧道,直径6~7米的盾构机管片就有8种之多。管片直径之所以多种多样,这当中有造价的原因,防火的原因,通风的原因等。”王杜娟说,作为盾构机的生产企业,从表面看, 隧道设计直径越不统一,貌似对企业越有利。实际上,由于管片直径不统一,造成设备流转率很差,闲置率很高,对于技术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为此,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管片直径进行适当规范。
一切从零开始
王杜娟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农家,1997年考入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2001年王杜娟大学毕业时,中国制造业开始走出低谷。很多用人单位只招男生,一些招女生的单位,提供的往往是辅助岗位,对于这类单位,倔强的王杜娟选择了放弃。“在众多招聘单位中,当时的中铁隧道男女不限。我觉得,只有到了这样的单位,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岗位。”2001年7月,王杜娟被安排到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
2002年10月,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大学刚毕业一年多的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对于我们来说,别说研发盾构机了,很多人连见都没有见过。”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王杜娟笑着说,盾构机是集机、电、液、气、传感于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掘进设备,零部件有1万多个。当时没有技术,没有指导,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研发项目启动后,王杜娟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盾构机。国内凡是有地铁施工的城市,他们跑了个遍。他们钻到隧道内,和盾构机零距离接触。她介绍说,“当时的压力太大了,工作量大还不是关键,关键是不知道能否成功。企业投入4000万资金用于盾构机的研发,如果不成功,这些钱就打了水漂。”
而在技术上,方方面面都是难题。让王杜娟印象最深的是,盾构机压力平衡系统内的管路直径大小,需要依据气压大小来确定。为此,他们就无数次地模拟和计算。为了印证得出来的数据,他们就去南京正在施工的地铁隧道求证。到了南京的施工现场,结果,人家不让女同志进隧道。为此,王杜娟跟项目经理交涉了很长时间,对方坚持只让她看照片。而王杜娟知道,照片得来的数据有误差,必须进现场。“无奈之际,我就对这个项目经理说,你如果不让我进,就毁了民族工业。就这样,我总算下了隧道。”
经过几年的一线实践和技术储备,2005年初,公司启动了第一台盾构样机制造。当时,王杜娟产假都没有休完,就回到了工作岗位。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4月,王杜娟和同事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土压平衡盾构机,其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回忆起这个过程,王杜娟用“非常艰辛”来形容。“遇到难题,我们这个团队只能反复地讨论,反复地进行技术攻关。”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中铁总公司对盾构机产业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逐渐加大,王杜娟的梦想也越来越大。2009年12月,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的成立,为她搭建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平台。
近年来,在中国中铁及装备公司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在郑州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王杜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国内最大断面硬岩掘进机面世,国内首台硬岩泥水顶管机诞生,国内首批双护盾TBM(隧道掘进机)出生,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呱呱坠地,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下线……一系列新产品的问世,不断刷新中铁装备创造的一项项纪录,实践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铁装备视察,王杜娟当面向总书记汇报他们研发的产品。就是在这次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考,面对围拢在身边的中铁装备工人同志们,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三个转变”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王杜娟团队研发出来的盾构机,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黎巴嫩、以色列、伊朗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品牌”在世界盾构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今天,中铁装备虽然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盾构机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生产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三大装备企业之一,但我们的国际化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的盾构机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杜娟说,要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水平,就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盛开在盾构机旁的杜鹃花

17年来,王杜娟从一名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中铁装备的总工程师。而在同事们的眼中,她仿佛是盛开在盾构机旁的一朵杜鹃花,散发着清香。今天的中铁装备共有500多名研发人员,而女性只占约10%。王杜娟说,女同志思想比较单纯,没有那么多顾虑,所以能甩开手脚,结果往往干得不错。“当初,副总工当了仨月,领导就让我当总工,我怕干不好,责任太重大了,考虑过程中,我哭了五次。现在想想,人生的关键处,可能就那么一两步,你咬咬牙迈出了这一步,对自己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才能把事情干好。”

作为我国盾构机国产化研究的开拓者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王杜娟长期致力于盾构机国产化研究、开发、制造事业,在盾构机国产化研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她参与国家“863”“973”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多项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完成40多项技术攻关,带领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首台岩石隧道掘进机(TBM)、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世界最小岩石隧道掘进机(TBM)、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重大装备700余台套,其中“复合盾构机的研制”等10余项研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打破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领域的空白,并相继斩获了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特等奖、5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取得40余项国家授权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隧道掘进装备设计制造与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及实践经验。
如今的王杜娟,工作依然繁忙。“2015年,我一年读了38本书,大部分都是在飞机上看的。”王杜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锻炼和学习才能适应岗位。”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