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父亲半个世纪的“追车”梦

阅读量: 2,887

与时代同行:父亲半个世纪的“追车”梦

2,887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风云激荡,潮涌东方,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这是一个值得特别记录与纪念的伟大时代。一些“小人物”生活中的大变化,反映了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普通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与时代同行:父亲半个世纪的“追车”梦

2017年4月21日,对于父亲来说,注定是一个意义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他70岁的生日,也是他买下人生第一辆汽车的日子。之所以称之为“人生第一辆汽车”,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听说很快要普及新能源汽车了,回头有条件了,咱再买辆电动汽车体验一把。”
听这话,很难相信它出自一个地道的农民之口。你会觉得这个年逾古稀的老头如此夸夸其谈,实在是可笑。但说实话,我一点不感觉惊讶。这就是父亲,一个紧跟时代的“潮老头”。
父亲幼年丧父,高小只读到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为填饱肚子、补贴家用,他寒冬腊月下河摸鱼,酷暑炎炎上山挖药,到矿山打炮眼,下矿井背矿渣……但艰辛和苦难造就了他坚忍不拔、事事抗争的性格。对认定的事儿,也总会坚持到底。就如这次买车,尽管家里所有人都反对,但最终他还是把它变成了现实。“咱总不能让驾照老睡大觉不是?”买车那天,父亲抖抖放了多年的驾照洋洋自得地说。

父亲一生深居山村小镇,没有多深的文化,没有多广的见识,但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又酷爱读书看报,也正是因为他不断学习,才使他一直能够紧跟时代节拍。



“凤凰”飞临,开启父亲“追车”梦
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破除大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于像父亲一样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和三年自然灾害饥荒之苦的人而言,似乎有种喜从天降的感觉。那时父亲刚过而立之年,土地承包、分田到户,正值年富力强的他,浑身使不完的力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老家地处豫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尽管家里只有几亩薄田,但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别人起床时,他常常已浇完了半亩地,或者割完了大块儿的麦子。庄稼活不够干,闲不住的父亲又喂了几头猪,养了一大群鸡,并在镇上马路边开辟了一个半亩大小的菜园。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父亲的小菜园俨然一个靓丽的“风景区”,吸引着路人的目光。当时距村二三里处有一个钽铌矿,矿区工人来自上海、南京、武汉等全国各地。小菜园里紫亮的茄子、碧绿的豆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南瓜等新鲜蔬菜,吸引了那些南腔北调的工人及其家属,他们喜欢在工作之余成群结队到园子里转悠,对父亲的菜评头论足,最后也会买些自己喜欢的时令蔬菜满意而去。
那些年,矿区工人们的常来常往,不仅红火了小菜园经济,也开阔了父亲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坐在家里还有钱赚,原本就令一辈子没走出大山的父亲喜出望外。而那些来自城市的矿工们新鲜的谈论话题,无疑又为父亲开启了另一扇窗,让父亲看到从来不曾看见的远方。
一位来自北京的赵伯伯是父亲菜园的常客,一次来菜园买菜恰逢父亲回家吃饭,久等不见。之后他就对父亲说,“做生意要讲效率,你这样太耽误事了,应该买辆自行车。在我老家,自行车已经很普遍了。”他原本无意的一句话,让父亲的奋斗有了明确目标。靠着零零碎碎的卖菜、养鸡收入,第二年父亲真的托在供销社上班的姨父,从他的老家洛阳为我们买下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让父亲成了这个封闭小山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自行车可是一件贵重家具,车子推回来的当天,邻居们争相围观,我和哥哥在人群中挤来钻去,欣喜若狂。经过几天的练习,我们也能像矿上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工人一样,骑着车子在打麦场上兜圈子,也能一只脚踩着脚踏板,另一只脚点着地在路上飞奔、撒欢,在别人羡慕的眼神里,有着说不出的得意与风光。多年后回想起来,总记得每次父亲骑车出门,看到巴巴追来的俩孩子,总会哈哈一笑两脚支地,弯腰抱了我架在二八自行车的大梁上,再抱了哥哥放在后座上,然后带着我们在门前的场院里兜上一圈又一圈,直到母亲埋怨、催促多遍,这才放下我们骑车出门。伴随着清脆的车铃,是父亲朗朗的笑声,那笑声里满是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那些年,小小的“凤凰”牌自行车,真像一只耀眼夺目的凤凰,带给了我们莫大的荣耀,无尽的欢乐。


“嘉陵”助力,加速父亲致富步伐
时间推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父亲年逾不惑。随着当地矿产资源采掘完毕,工人们相继撤离,整个小镇一下子冷清起来了,父亲的菜园也不再像过去那般热闹。那时候我与哥哥已经读中学,依靠庄稼收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父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但他从不言说,依然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只是背影明显少了意气风发,多了种说不出的落寞。
那时候,老家的木耳、香菇等土特产栽培慢慢有了一定规模,这些“山货”吸引了一些前来收购的外地商贩,当地人称之为“木耳客(kai)”“香菇客”。他们山南海北的腔调吸引了父亲的注意。细心的父亲发现,香菇、木耳收获季,商贩们如迁徙的候鸟纷纷而来。他们一般会在镇上的小旅馆里包上一间客房住下,然后逢三、六、九集市日低价收购前来赶集的人背来的山货,等攒够一定数量后,再通过客车运到外地高价出售。
外地客商有资金,却不愿意出力气,加上路不熟,“守株待兔”式的蹲点收购有时候十天半月也收不了多少货。而乡下农户农忙时节出不了门,农闲赶集也不一定每次都能联系到客商。头脑聪明的父亲从中又发现了商机。
父亲是镇上老户,方便与住在街上的客商沟通,而种香菇、木耳的农民又都是十里八村的乡邻,彼此间也不生疏,正好可以做他们的“中介”。于是,父亲便骑着自己的“凤凰”,早出晚归地奔走在乡下的沟沟岔岔,开始了收购山货的生活。他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很晚才驮着大包小包的山货回来,虽然辛苦,但总算有了些微薄的收入,久久不见的笑容重新浮现在他清癯的脸上。
但很快,随着收购业务的拓展、收购量的增大,父亲渐渐发现,小小“凤凰”有些载不动自己的大愿望了。
“买个摩托车吧,最好是三轮的。”思忖再三,父亲跟母亲商量。“好端端的自行车骑着,又想要摩托车。买摩托车要钱,加油还要花钱。”一向精打细算的母亲并不赞成。但父亲决定了的事哪里会轻易改变呢。那年,父亲节衣缩食硬是买回了一辆“嘉陵”牌的三轮摩托车,然后开始“突突突”地开车下乡,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土特产收购大业中去了。
父亲再次成为了小镇的焦点。在他的带动下,购买摩托车的人多了起来,骑着摩托车走村串乡收山货的人也多了起来。看到父亲每天开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地忙碌,母亲早忘了当初的反对和埋怨,偶尔还让父亲载着她和村里的大婶大娘们去邻村赶集、看戏,一车人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那些年,父亲开着摩托车拉木耳、运香菇的同时,也把老家的核桃、柿饼等特产运到县城去卖,再从县城批发些生活用品回来卖。资金稍稍宽裕后,又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小的收购门市,日子虽然紧巴,但在父亲摩托车的“突突突”声中,家里的生活正朝着幸福的方向大步流星。


“奇瑞”引领,父亲飞速驰入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我和哥哥相继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由于身体的缘故,家人不再同意父亲继续奔波劳累。告别了超期服役的三轮摩托车,父亲重新打理起了小菜园,种菜成了父亲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日子倒也悠闲。
随着“村村通”公路不断延伸扩展,高速公路也通到了家门口,马路上奔跑的各种汽车再次勾起了父亲的追车梦。曾经无限风光的两次买车经历在父亲的脑海里成像清晰,且一遍遍经典回放。父亲感觉自己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有段时间很是闷闷不乐。
“要是再年轻几岁,我就买个水泥搅拌车。这些年处处搞基建,水泥搅拌车肯定赚钱。”父亲试探性的话语,如一颗小小的石子投进了偌大湖泊,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涟漪。见无人回应,父亲嗫嚅半天说,“水泥搅拌车就算了,不过我看中了一款轿车,价格不高,油耗还低,很实用。等钱凑手了,就买下。”啊?一听这次要来真的,所有人都反对。大家一致认为父亲纯属闲着没事干,心血来潮瞎折腾。的确,对于一个不怎么出门的家庭,家里那款哥哥前几年买的“哈弗”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足够用了。而且开车是个技术活,父亲年龄大了,哪能整日让家人提心吊胆?
但父亲的理由更充分:咱家7口人呢,遇事时一个车根本不够用。我买车,平时接送个孩子,闲了带你妈外出转转不都方便吗?再说了,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六七十岁才开始学开车的大有人在,何况我有驾照还有多年驾驶经验。
就这样,两年后,主意已定的父亲到底买下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白色奇瑞QQ。尽管价位不高,父亲却很满意。
那天,看到报纸上关于新时期农民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父亲忽然抬头问我:你看你老爸算是新时期农民吗?看父亲煞有介事的样子,我笑道:岂止算是,老爸简直就是新时期农民的典范。闻言,父亲嘿嘿笑了,一脸满足地说,看来你老爸这辆老旧的拖拉机还没有被这个时代扔下。
忽然觉得父亲的话挺经典。想来,爱车的父亲,内心深爱的更是我们这个家。父亲驾驶着轿车汇入滚滚车流,身手的矫健和技术的娴熟,让你根本不敢相信他是个70岁的老农民。我猜,此刻的父亲,体验着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脑海里回荡的一定是他经常给我们说的那句话:我们赶上好时候了,赶上好时候了!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父亲用越来越快的奔跑速度告诉我们,有梦想,有奋斗,一切都会成为可能。我不知道在改革大潮中一路追赶疾行的父亲,还会有怎样的惊人之举。但他的“追车”梦,一定还会继续下去,而且一定会越追越精彩!
                                                                          (灵宝市文联    郭文华)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