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阅读量: 11,057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11,057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河南省科协副主席 张改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要是产业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省科协九大胜利闭幕之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在省科协兼任重要职务的农业院校的负责人,也作为我省院士的一名普通代表,我将和学校班子成员一道,带领河南农业大学,学习贯彻河南省科协九大会议精神,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作用,助力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一、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身处的时代创新空前活跃、融合无所不在、互动日益紧密,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产业界限日趋模糊,未来农业将成为多学科协同、多产业融合的综合性大农业。我们应当发扬大联合、大协作的协同创新精神,扎实推进科技力量整合和资源共享,探索建立需求导向、资源共享、创新驱动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创新主体间的组织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加快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农业高校既是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摇篮,也是各类自主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更是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实施主体。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鼓励社会投资,共同支持有特色、高水平的农业高校建设,使其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创新最前沿,创造出更多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的国家首批“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在提升协同能力、服务重大需求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心共承担200多项国家和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小麦新品种1个通过国审、6个通过省审,年推广面积3500万亩左右;创新集成了6套适宜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玉米(水稻)周年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成为黄淮海粮食增产主推技术。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作为中心“一号工程”,在李克强总理视察时获得高度评价;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省政府先后在试验区召开6次现场会,推广中心创造了“长葛模式”。中心协同滑县、温县等6县(市)地方政府,建立了小麦玉米(水稻)周年两熟“一田三区”(高产攻关田、核心试验区、技术示范区、辐射带动区),创造了小麦平均亩产821.7公斤、杂交水稻千亩连片平均亩产902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以及玉米平均亩产1013公斤的高产典型,有力助推河南夏粮总产突破350亿公斤、秋粮总产突破250亿公斤、全年产量突破600亿公斤,有力助推河南粮食实现“十五连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实际成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住“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和“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重要指示。在2018年的建设绩效评估检查中,中心受到教育部评估组专家的高度肯定。
在2013、2014年认定了两批38所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之后,教育部、财政部又于2018年12月认定了首批59所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河南农业大学将抓住国家和省里重启政策支持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标杆,打造深度协同创新的升级版。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服务保障
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政府应当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完善基础支撑服务平台,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应当充实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和思想教育,打造一支人员充足、热爱“三农”、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乡村振兴管理与专家队伍,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制定激励政策,动员广大专家到基层去,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增强县、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能力。同时要引导社会科技力量大力参与农业技术咨询、技术中介和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引导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们要加快构建农业农村发展科技示范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快建设专业化科技示范田、示范点建设,引导新技术示范辐射应用。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全省农业农村科技示范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创新实验和综合示范基地。
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坚持开展“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服务行动”,每年组织专家上千人次、涉农专业博硕本学生3000余人次,服务范围涵盖河南大部分县市和53个贫困县,服务领域涵盖小麦、玉米、水稻、果蔬、畜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农业政策等。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服务面,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三、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我们首先应当留住、用好现有农业科技人才。地方党委政府出台人才政策时,要注意向农业科技人才倾斜,为过去的缺位补账,要为大家创造有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大家干事业有平台、做学问有机会、生活质量有保证。要为大家继续学习畅通渠道,充分利用各类农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农业科技人才接受培训提供平台。这种培训要形成长效机制,每个农业科技人才在3~5年内都要接受一次足够时间的学习培训,使农业科技人才愿意学、安心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特别是基层农业人才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要为大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是指挥棒,机制越科学,越有利于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我们也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一方面,在培养农科大学生上下功夫。农业高校传统人才培养虽然也强调引导大学生学农、爱农,数百万名农业高校毕业生成为“三农”事业中坚力量,但受限于社会对涉农专业和农业行业的偏见,农科毕业生走上“三农”一线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一些人宁肯留在城市打工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如果国家能够畅通农科大学生定向免费培养、定向基层就业、定向考核晋升的政策直通车,完善乡村农技特岗、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人员的待遇和成长机制,将会有更多的优秀农科毕业生愿意投身乡村振兴的宏伟事业,下得甘心,干得舒心,发展有信心,受社会尊重,“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自上世纪初建校早期就重视农民培训,在抗战流亡豫西南办学期间仍坚持指导当地农民采用良种良法耕作。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培训县处级涉农干部、大学生村官、青年农民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等超过10万人,2017年成为首批100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之一。
中原子弟多才俊,大显身手正当时。让我们呼吁全省科技工作者,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身体力行改革开放精神,不负青春,不忘初心,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河南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奋发有为。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