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民(中)在小麦田。(资料图片)
年轻时的沈天民在做实验。(资料图片)
沈天民(右)与外国专家交流小麦育种经验。(资料图片)
丰收的喜悦写在沈天民的脸上。(资料图片)
沈天民,出生于1946年8月,兰考县人,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现任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率先提出“超级小麦”培育新概念,先后培育出30多个小麦高产、超高产新品种,并采用小麦远缘杂交结合细胞工程技术,在世界首次合成了小黑偃麦、小黑赖麦、小黑偃赖麦新物种和新类型2360余个。特别是他培育的国审“豫麦66”和国审“兰考矮早8”两个小麦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开封市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上的空白。
兰考县有这样一位小麦专家,少年时就立志以家乡需求为人生目标,从医生到小麦专家,他的身份数经变化,各项荣誉也纷至沓来,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未改。他就是河南省国际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试验站站长,国家生物技术学会会员——沈天民。如今,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是河南唯一一个建立在企业里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这个传奇,离不开它的缔造者——沈天民的努力。
在困难中坚守
1946年8月,沈天民出生在兰考县爪营乡樊寨村一个中医世家。1965年中学毕业后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立志做一名医生。当时的兰考,虽然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治理“三害”很有成效,但小麦亩产却只有80多斤,村里每人一年仅能分到几十斤小麦,老百姓最渴望的是地里能多产点小麦,填饱肚子。当时的农村生活环境让沈天民深刻认识到,学医可以治病,但不能治贫,要想改变农村贫困面貌,得让粮食增产。
1966年,兰考县爪营乡的农业技术员到樊寨村驻队,带领樊寨村搞良种培育,指导老百姓科学种田。良种培育一下子点燃了沈天民搞农业科研的激情。不顾家人反对,他决定弃医从农,开始跟着技术员学习田间种植、育种等知识,并爱上了育种工作。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沈天民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自学高中、大学的课程。
在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时间里,沈天民走遍了中国的几大麦区,白天去学习,晚上坐车,腿肿了,他毫无知觉,对知识的渴求激励着年轻的沈天民。
1976年,他游学结束时,带回了7000多份小麦资源,同时,也带回了“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创业情怀。
育种工作,要求研究者耐得住寂寞,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平均需要10年的时间,上万个排列组合中,可能只有一个是成功的。
沈天民讲了在育种期间的一件趣事。有一天,他担着水桶去村头的井里挑水,一边走一边想育种的事情,当走到井边的时候,突然脑子里有了灵感,于是立马挑着水桶回家了,妻子看到空空的水桶,一问原因,真是哭笑不得。
在沈天民的影响带动下,樊寨村的干部、村民开始学习科学种植技术。他带领村民在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并把从各地搜集到的品种按特性不同进行分类,然后做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种。1978年,小麦亩产突破500公斤。因此,樊寨村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河南省有名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年上交小麦良种100多万公斤。樊寨村的小麦因产量高、质量好,交公粮的时候,除扣掉应交的公粮外,还会再补贴给樊寨村村民一部分优质优价款。于是,樊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很快,但原有小麦品种易出现大面积倒伏,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的发展。从1982年起,沈天民开始围绕小麦亩产700公斤项目进行论证,1984年正式启动该项目。其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且到青海等地实地考察,制定了育种方案。
要选育品种必须有优良的种质资源,如果没有种质资源的突破,就不可能有品种的突破。为了不断提升小麦产量,他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超级小麦育种国际合作,将国外优良品种引进到国内,进行筛选杂交育种。1984年,他利用国外种质资源墨西哥小黑麦,先改良小黑麦选育出“84184”这个新的类型。这个类型的最大优点就是继承了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的优点,去掉了它们的不足,保证了品种的大穗、竖叶、抗病、抗倒,这样为亩产700公斤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1990年,他又用这个种质资源做杂交,选育出了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和代换系“兰考906”系列小麦品种。1996年,“兰考906”系列小麦品种亩产突破700公斤,小面积达到730公斤。“九五”期间,“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选育”被正式列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2000年,“兰考906”在20亩面积上经“九五”国家攻关组实打验收,不包括收打损失,平均亩产720.8公斤,创黄淮麦区单产最高纪录。2001年到2009年,他利用培育出的国审“豫麦66”“兰考矮早8”“兰考18”品种在15~50亩面积上连续9年实现稳产683.6~735.08公斤。
2008年,他培育的国审“豫麦66”和“兰考矮早8”两个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兰考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第一人。
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他的公司视察,说:“河南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你们现在做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 临行前,习主席勉励沈天民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要求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把成果迅速推广。
刷新全国冬小麦区单产纪录
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了,沈天民又把目标锁定为亩产突破800公斤,甚至900公斤、1000公斤。小麦亩产800公斤一直是一个被业内公认的标志性指标。从700公斤到800公斤,看似仅仅增加了100公斤,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2009年3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他申报的“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进行论证。同年6月,该项目作为河南省重大科研专项正式启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6月5日,省科技厅组织了以全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为组长的专家验收组,对位于兰考县爪营乡樊寨村的“兰考198”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打验收。经过去杂质、除水分等精确计量,专家验收组认定,5亩连片“兰考198”高产攻关田亩产小麦812.8公斤,刷新了目前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实打验收。2012年8月7日,该项目结题时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该项目的全面完成,标志着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被刷新至812.8公斤的新高度。同时,也标志着原农业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超级小麦育种计划提前8年完成。
新时期新目标
50余年的坚守中,沈天民没有考虑名,没有考虑利,只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把小麦的产量搞上去,赶超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如今,这个梦想可以说是早已实现,74岁的沈天民又有了新的目标:在建党100周年时,小麦亩产突破1000公斤。
如今,沈天民最爱去的地方仍旧是试验田,看着自己培育的小麦一点点生长,由青变黄,丰收在望,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现在的小麦育种,除了追求产量,还要考虑到是否抗干热风、是否抗赤霉病、是否抗倒伏,要考虑到高筋、中筋、低筋的区别。“现在年轻人都爱做蛋糕,蛋糕就需要用低筋面粉,以前低筋品种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优质低筋小麦品种。”沈天民说。
当初决定弃医从农时,沈天民最简单的想法是为了让家乡的人不再饿肚子,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的他依然心系家乡的发展,并且多了一个新身份——兰考乡贤,他助力樊寨村2020年度饺子宴,为樊寨村“三捐”捐款6万元,认领人居环境改善户,帮扶家庭困难学生。
沈天民表示,只要家乡需要,他就会继续助推家乡发展。最初是为了让乡亲们吃饱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沈天民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依然以家乡需求为己任!
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沈天民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麦田守望者,他说,让大家吃饱饭、吃好饭,是他毕生的追求,未来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他依然会继续守望下去。(马君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