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杨耀平,女,1971年2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洛宁县科协副主席。2016年1月-2018年2月,杨耀平被组织选派到洛宁县河底镇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她坚持以村为家,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常常带病坚持工作,与群众打成一片,急群众所难,解群众所忧,办群众所需,先后为元村引来光伏发电站和天蓬养猪场等致富项目,筹建了村两委办公楼,改善了村里基础设施,改造了群众危房,成立了农作物种植协会,发展红薯、朝天椒、樱桃等富民特色产业,使元村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书记让我们元村村旧貌换新颜”
洛宁县河底镇元村位于县城东北偏远丘陵区,与渑池县、宜阳县接壤,距镇政府7.8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7户724口人,耕地面积205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249人。以前的元村没有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村委会连一个办公场所都没有,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靠“望天收”,村民经济基础脆弱,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2016年元月份,杨书记被组织选派到俺们村驻村,由于那时候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杨书记一开始只能借宿到村民家里,十分不方便。后来又在村小学腾出了一间房,杨书记才算是有了吃住一体的‘办公室’”。元村党支部书记魏红超说。
驻村伊始,杨耀平就紧扣精准扶贫工作,带领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树立了“党建+扶贫”工作思路。为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她积极争取资金,筹建了8间两层的村两委办公楼,筹建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戏楼,改造硬化了村里道路并进行管网和旱厕改造,规划建设了小公园并添置了健身器材和文化器材,安装了120盏路灯和LED科普大屏,为美丽元村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杨耀平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村级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在征地、清理地面附属物中,她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取得了群众的支持,许多村民主动清除占地树木,有效推动了项目建设进度。目前,3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每年为元村集体带来12.5万元的纯收入。
元村有着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杨耀平积极与正大饲料集团公司联系,坚持不懈地向公司领导汇报元村的脱贫工作,希望得到公司的支持。这家公司领导被杨耀平的执着精神深深感动,经过多次协商,元村成功引进了天蓬养猪场项目,为村民致富铺筑了一条新的道路。该项目占地100亩,建设标准化厂房25000平方米,养殖存栏5000头,年收入2500万元,年利税350万元,同时,安排贫困户20人就业,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2万元。
2017年8月,洛宁县脱贫攻坚项目建设观摩现场会在元村召开;2018年12月,洛宁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在元村召开。2019年2月,副省长霍金花到元村调研时,对元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元村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了表扬。
“如今我们元村是村舍齐整,道路宽敞,环境整洁,设施完备,产业兴旺,群众富裕,还被评为洛阳市文明村和洛宁县乡村振兴试点村。这一切,都要感谢杨书记的辛勤付出,是她让我们村旧貌换了新颜!”魏红超激动地说。
杨耀平(左一)和洛宁县科协主席张文胜(右二)在元村朝天椒种植基地调研。
“杨大姐让俺走出贫困挺直腰板做人”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杨耀平认真贯彻落实省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科协的技术优势,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紧紧围绕全县“五金”(金果、金鸡、金牛、金叶、金融)产业扶贫思路,结合元村实际,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智”,杨耀平利用科协联系科技专家便利的优势条件,先后聘请有关专家到元村举办培训班8次,培训群众320余人次,使元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技术明白人。
针对元村耕地多的优势,她在加强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元村特色农作物种植协会,确定了发展红薯、朝天椒等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刚开始时,有的群众不理解不支持,造成工作困难重重。比如在发展红薯产业上,起初群众有抵触情绪,认为种植红薯费工费时,销路不畅,就是加工成粉条也卖不上好价钱。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杨耀平就带领群众参观天豫薯业有限公司和洛阳景森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等红薯加工类龙头企业,让群众改变观念,树立信心。2017年,元村和天豫薯业有限公司签订高淀粉红薯生产订单,公司为群众免费提供薯苗、农药、技术,优先收购元村群众的红薯,让群众吃了“定心丸”,群众发展红薯产业的热情高涨,最终规划发展新品种红薯300亩。
杨耀平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与他们促膝长谈,宣传贯彻“五个一批”“五个办法”“五个方案”“两不愁三保障”等扶贫政策,让党的各项惠民方针政策全面及时地贯彻到群众中去。她和贫困户一起分析致贫原因,虚心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倾听贫困群众呼声,并同他们一起制定脱贫致富的计划,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户多策,精准扶贫。
针对因残致贫户,她认真落实残疾人扶贫政策,积极联系县残联为5人办理了残疾证,申请解决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5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5人;为3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安排了公益岗位,使他们实现就业增收;通过村级光伏带动、到户产业资金入股收益分配等方式,带动12户无劳动力残疾户增收脱贫。
针对针对因病致贫户,她通过努力,为贫困群众患大病或意外伤害提供了6重保障:为所有低保、五保人员资助新农合参合费用,为每名贫困群众资助30元参合费用,使全村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为贫困群众办理大病保险;为贫困群众办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贫困群众购买了医疗保险再保险;落实“四免三提二保险一救助”专项救助政策;为贫困群众购买了人身团体意外保险项目。这6重保险可保证贫困户在乡级医院住院全免费,五保贫困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全免费,一般贫困患者住院实际报销比平均达到90%以上。
针对缺资金致贫户,杨耀平成立了村级金融服务部,对金融扶贫政策进行全面宣传,对全村64户贫困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为2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贴息贷款2笔8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项目;为32户贫困户发放德青源金鸡产业带贫项目资金320万元,入股贫困户每年可分红8000元。
针对因学致贫户,她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使45户贫困户57名学生享受助学资金,其中大专及以上5户6人,高中2户2人,职业教育8户8人,义务教育阶段20户29人,学前教育10户12人。
目前,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63户254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013%。脱贫户均有相对稳定可靠的收入渠道和来源,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脱贫标准,且吃穿不愁,安全饮水达标;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家庭无因贫辍学学生;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有救助;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有符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的安全住房。
“在杨书记的鼓励下,我承包了十几亩地,种植西瓜、红薯、朝天椒等经济作物,杨书记不仅帮助我找项目,还帮助我找销路,她就像大姐那样关心我们家。现在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我也甩掉了穷帽子,能够挺直腰板做人了。”谈到杨耀平对自己的关爱,脱贫户魏念涛的眼里泛起了泪花。
“杨阿姨让我们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七百多口人的元村不算大,但是农家小院的桩桩件件,事情繁多而又杂乱,没有足够的耐心,换不来群众的信任。群众利益无小事,在驻村帮扶中,杨耀平始终把村民忧乐记心头,努力念好贫困户家中“那本难念的经”。从代缴养老保险、手机费、电费、办理新农合存折,到免费复印打印;从协助进行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到用个人车辆接送群众办理贷款;从帮助调试手机、电视,到联系就医务工;从节日慰问到到走访座谈,群众有需求,她及时就有回应,“有困难找杨书记”成为村民心声的自然流露。
贫困户魏兵兵一家4口人,姐弟三个和70多岁的老奶奶一起生活,经济十分拮据,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出现多处裂缝,每逢雨天,家里连一块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杨耀平积极为他们申请危房改造项目。但是魏兵兵一家没人工修建房屋,也拿不出钱请包工队。为此,杨耀平和村党支部书记魏红超多次联系包工队,替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终于与一家包工队商议,先将危房修建好,待危房改造补贴款到位后再付工钱。
贫困户魏丙群的儿子魏腾云在外地的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每月除去房租和生活费后所剩无几,很难补给家里。了解到这一情况,杨耀平多次和魏腾云沟通,动员他回家创业,做电商。如今的魏腾云凭借原有的人脉资源,在家把电子商铺做得顺风顺水,经销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既顺利实现了脱贫,更为家乡闯出了一条电商致富之路。
贫困户李凤莲和魏小涛夫妇的家庭十分特殊,1991年出生的大儿子魏洛明和1994年出生的二儿子魏金鸽,因为未知的病因从小瘫痪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杨耀平通过积极协调,将李凤莲家门口的5亩耕地流转出来,帮她栽上樱桃树,一方面方便她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可增加家庭收入。同时,还给魏小涛在村里安排了公益岗位。对于被“困”在床上的魏洛明兄弟,杨耀平经常上门看望,陪他们聊天,给他们描述外面的世界,帮助他们学会用智能手机与外界沟通。性格开朗的魏洛明高兴地说:“杨阿姨让我们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杨耀平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2017年的冬天,有一次连续数天的大雪冻得人手都伸不出来,贫困户魏宪军和魏忠治给杨耀平和驻村队员送去了带烟囱的取暖炉子和煤球,安装后又生上火就匆匆离开。后来,杨耀平才听说是魏忠治是把自己家的取暖炉子拆了送给他们的。夏季天气炎热,工作了一天全身都是汗味,村里的大嫂每到傍晚就去叫杨耀平和驻村队员去她们家里洗澡。元村距离集市较远,买菜不方便,为了让杨耀平和驻村队员有新鲜蔬菜吃,村民就几个人轮流把自家种的菜择洗干净给他们送去。
驻村以来,杨耀平的民情日记上记满了村民的“芝麻小事”,小到帮群众推销西瓜、粉条、红薯、豆腐等农产品,她全心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先后为群众解决困难100余件,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和拥护。
“杨主席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驻村帮扶以来,杨耀平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每天早出晚归,入户调研,采集信息,整理档案,常常忙碌到深夜。特别是元村人均耕地多,村民们白天忙着栽红薯、栽辣椒、收菜籽、割麦子,入户调查要趁午饭时或者晚上才能找到人。杨耀平每天不是头顶烈日,就是摸黑走夜路,三番五次才能找到一个人,走遍所有贫困户她不知跑了多少遍。尽管如此,她还是在短短时间做到了对每家每户都了如指掌,对每户情况都清清楚楚。
在紧张的驻村工作中,杨耀平的腰椎间盘突出病犯了,即使走路用手托着腰,还是钻心的疼。女儿和她视频时,发现她艰难地用手支着腰部,心疼得直掉泪,给她买来了腰部按摩垫。杨耀平的父亲快九十岁了,平时由兄妹们轮流着赡养,轮到她时,她只好请求父亲在哥哥家里再住一段时间,嫂子既心疼她又埋怨她,说她是“扶贫比养爹还重要”。
杨耀平的女儿在郑州上高中,平时每两三个星期她要到学校帮女儿洗衣服,买生活用品。但从驻村开始,她一次也没有去过。有一次,她女儿的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最近老请病假,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当时杨耀平正在忙着普查,抽不出时间,只好让丈夫赶往郑州带女儿看病。那次女儿重感冒晕厥了两次,输液了6天,当她知道女儿病情时,心疼的直掉泪。
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杨耀平常常为了赶工作而误了吃饭。她原本就有胃病,加上经常饥饿劳累,胃疼的难受,常常是用左手按着腹部,右手继续填写表册,加班加点干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洛宁县科协主席张文胜介绍说,元村距离洛宁县城四十多公里,原来的道路状况很差,开车来回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驻村以来,杨耀平同志风里来雨里去,不知跑了多少趟。有时候为了给村民办事,一天要往返两三次。有时候为了报送材料、参加会议,起早摸黑赶路更是经常的事。“有一天夜里下着雨,杨主席有紧急工作需要返回县城。由于修路,她自己开车绕行不太熟悉的道路,半路上车子又发生了故障,折腾到半夜才回到县城。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杨耀平的爱人在洛宁县委宣传部工作,平时也十分繁忙,但是为了支持杨耀平的工作,他尽可能地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我们县委宣传部推出过不少脱贫攻坚的典型,但是我却从没给耀平写过报道,不是她的事迹不突出,在我们洛宁,许多扶贫攻坚干部都在默默无闻地付出着。说句心里话,我最担心的是她的身体。”她爱人深情地说。
杨耀平认为,扶贫工作的关键是要对贫困户投入真感情,否则扶贫工作都是停留在面上,很难有好的效果。驻村工作给她最大的启发就是扶贫就是扶人,“造血”比“输血”更重要。扶贫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扶志”,转变贫困户的思想。如果自身没有发展意愿,帮扶效果只是暂时的,只要输血的“针头”一拔,还会返贫。转变贫困户的思想看起来很难,但只要驻村干部能够沉下身子,经常到贫困户家里做工作,必能燃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由“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这样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第一书记’职务不高,但责任却很重,不‘住进’群众心里,就不会得到群众的信任、信赖和依靠。当我看到贫困户住上敞亮的房子,村民有了致富的特色产业,教师搬进了崭新的住室,群众喝到了甘甜的井水,我感到特别满足。”杨耀平开心地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博 李江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