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梦想绚丽绽放 ——记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邵瑞鑫

阅读量: 691

让青春梦想绚丽绽放 ——记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邵瑞鑫

691

从讲台到实验室,她尽己所能倾囊相授,先后指导学生成立了星火、卓圃、昊龙、禾成、宜飞等双创团队,让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梦想绚丽绽放。

从学校教学指导到田间实践操作,她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跨院校、跨学科、跨领域成立的“春雨”实践育人师资团队,入选河南省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她就是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获得者、河南省优秀创业导师、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邵瑞鑫。

邵瑞鑫(左三)为学生讲解科研课题

 

深耕“双创”教育让年轻人早点接触科研

随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热潮的迅速兴起,无数青年的梦想被点燃。为青春注入奋斗的信心与能量,助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中绽放光彩,是深深扎根在邵瑞鑫心里的“教育梦”。

河南卓圃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斌是河南农大农学院2013级学生,邵瑞鑫当时是他的班主任。在邵瑞鑫的指导下,高斌毕业后的创业项目获批团中央金种子计划,创业作品《卓圃番茄——打造河南省水果番茄领导品牌》荣获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

这个案例只是邵瑞鑫深耕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自从教以来,邵瑞鑫针对教学中“重课堂、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坚持“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立志为社会培养一流“专创融合”新农人。

邵瑞鑫说:“让年轻人早点接触到科研项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管是科研理论,还是实践技能,都能适应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需求。”

邵瑞鑫(右二)带领学生做实验

 

以学生为中心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一直是邵瑞鑫积极探索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实战演习”中锤炼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思维。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邵瑞鑫执教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放在首位。她通过农学院导师制、实习制和双创大赛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研究组,培养了“星火”团队等一批双创人才。

为了能让更多学生受益,邵瑞鑫开始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持参与修改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主持完成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

邵瑞鑫(右五)在田间为学生讲解玉米生长情况

她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企业、驻小院”,每年实践时长超过10个月。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龙昊驰便是一位典型的受益者。他在研究生入学前,便提前入驻科技小院,参与了邵瑞鑫的土壤改良项目,主攻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及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龙昊驰发现菌渣是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最佳原料,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在邵瑞鑫的支持下,他成立四川昊龙农业有限公司,利用先进的发酵技术,用废弃食用菌渣生产生物有机肥。

入学后,龙昊驰与杨留洋、张义涵、王丽娟、王昊天、袁奥等课题组的同学成立了“昊龙”双创学生团队,一起钻研菌渣制肥中纤维素难降解这一问题,生产出高效、专用的生物有机肥,在四川的果树和河南的中低产田上已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施用,目前龙昊驰创办的企业年总产值超过3000万元,其创新创业事迹被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以项目为抓手为教研创带来全新启示

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邵瑞鑫坚持以项目为抓手,联合多专业多学科师资力量,打造了一支教研创一体化“春雨”实践育人团队。

通过组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多样化的双创大赛等举措,邵瑞鑫构建了“1+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递进式、层次式的“传、帮、带”双创人才培养链条。在“昊龙”、卓圃”和“星火”团队基础上,她又指导了“禾成”“宜飞”等一系列大学生团队,将十余位优秀本科生培养为双创后备军。

“春雨”实践育人团队1个核心4个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春雨”实践育人团队先后指导50余名学生参加了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荣获互联网+国赛银奖,创青春国赛铜奖,挑战杯省赛特等奖、金奖和创青春省赛金奖等2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充分检验,也实现了河南农大历史上双创赛事成绩的突破。

媒体及学校对其团队人才培养模式的宣传引导,在河南农大营造了通过研究性教学进行双创人才培养的浓厚氛围,带动河南农大农学院、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多个学院3000多位师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

邵瑞鑫说:“未来,团队将继续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和优化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培养更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现代化河南提供优秀人才与先进科技支撑。”

(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丰硕)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