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玉米机收籽粒获重要突破 机收玉米新品种鼎优163让“地头卖粮”成为可能

阅读量: 15,311

河南玉米机收籽粒获重要突破 机收玉米新品种鼎优163让“地头卖粮”成为可能

15,311


本报讯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硕果飘香。10月9日,玉米新品种鼎优163在长葛市石象镇进行籽粒机收实测。一阵阵轰隆声响过,一片片玉米被吞进玉米籽粒收割机,金黄的玉米粒很快从出仓口流出,装满了一袋又一袋,人们争相向前抓在手中细看,田间洋溢着一派丰收喜悦。经现场实测,鼎优163玉米亩产达到651.2公斤,表现出优良的品种特性,这标志着我省玉米机收籽粒获重要突破。

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郝俊杰、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岭、长葛鼎研泽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地优秀经销商约200人参加活动。
上午10时,大家在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引导下,来到种植鼎优163玉米的示范田。不少观摩者进入田间,剥开鼎优163玉米果穗,仔细观察,反复品评,鼎优163玉米很快就成为现场焦点。据介绍,鼎优163玉米是由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玉米病害课题组负责人郝俊杰副研究员共同选育。该品种目前参加2018年河南省机收组玉米品种第二年区域试验,预计2019年将进行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

近年来,我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收获率大幅提升,但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与小麦、水稻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也意味着玉米机收籽粒是一个有待发掘的巨大市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可跳过收穗、脱粒、晾晒等环节,由地头直接装车烘干或出售,省去辗转几次的运输环节,让“地头卖粮”成为可能。


在此背景下,选育适合机械直接收粒的玉米品种不但是市场热点,也成为推动玉米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势而为,紧抓产业发展趋势,强化种业自主创新,联合科研机构,潜心致力于粒收品种的自主培育,成功选育出高产、耐密、优质、宜机收的新一代玉米粒收品种鼎优163。
据郝俊杰介绍,鼎优163玉米具备秆硬、轴硬、早熟、脱水快等特点,在黄淮海夏播生育期95~98天,较普通品种早熟5~7天,灌浆中后期穗下部叶片有序开始干枯下垂,造成通风透光的小环境,利于穗部脱水,同时宜于籽粒机收。他还提到,鼎优163玉米具有矮秆、耐密植、高抗倒等特点,株高215~245厘米,中低产田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5500株,田间可站秆120天左右。
在粒收现场,鼎优163玉米的对照品种是郑单958,在技术人员的组织下,实测小组分别对两个品种进行现场籽粒机收,随即进行籽粒含水量测定。结果显示,鼎优163玉米平均含水量为17.3%,比郑单958含水量低8.83%。
“鼎优163玉米机收干净,籽粒后期脱水速度快,可以直接卖粮,真是省时省力的好品种。”前来观摩的鹿邑县家瑜种业公司经理郭海涛说,一般玉米机收籽粒品种的自然水分都在20%以上,鼎优163玉米自然水分为17.3%,这是我省夏玉米机收品种的重要突破,将引领玉米机收籽粒的新时代、新方向。
除含水量外,现场还对鼎优163玉米和郑单958机收玉米籽粒的产量、杂质、籽粒破损率等指标进行了测量对比,结果都显示出鼎优163玉米优良的品种特性。鼎优163玉米品种平均亩产651.2公斤,杂质率为0.2%,籽粒破损率为2.5%。郑单958平均亩产626.9公斤,水分26.3%,杂质率为 0.3%,籽粒破损率为7.5%。商丘市柘城县经销商王紫豪激动地说:“鼎优163玉米是我们农民种植的希望,这个品种省工省时,轴细出粒率高,可以实现玉米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具有很高的推广和种植价值!”
粒收品种鼎优163玉米的问世,对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引领现代农业,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郝俊杰说:“该品种被称为绿色粒收玉米品种,它的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所在区域鉴定病害均在中抗及以上。鼎优163玉米表现抗弯孢霉叶斑病、穗腐病,中抗茎基腐病、小斑病、瘤黑粉病、锈病。选育这样的品种,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有效保障了种业安全。”
现场籽粒机收实测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岭。他介绍,鼎优163玉米在今年经受住了高温热害和台风的考验,表现出了很好的抗高温热害和抗倒伏特性。它适范围广,没有出现花粒现象,具备抗倒、早熟、脱水快、耐密植、耐高温、稳产高产等优良特性,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种业界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与赞誉。
“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是当前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鼎优163玉米是能够突破每亩5500株的粒收品种,可直接收割、摘穗、剥皮、脱粒、茎秆切碎还田,简化了玉米收获过程,提高了玉米收获效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朱伟岭说。
据了解,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该公司秉持“深爱每一寸土地,专注每一粒种子”的理念,履行“言行如鼎、优在责任”的企业使命,努力助推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种业界的一颗耀眼新星。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 晓 实习生 刘水苗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