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忠在办公室
魏世忠作特邀主题学术报告(资料图片)
魏世忠,1966年生,河南滑县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摩擦学与材特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35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发表论文300余篇。
“磨”出绝技 “铸”就辉煌
在现代工业中,耐磨材料十分重要。不管炼金子、炼钢铁,都需要先把矿石磨成粉面,好把里面的金属提取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机械也会有耗损,使用的材料越耐磨,工作效率就越高。
从事材料冶金成型技术研究30余年,魏世忠与团队研制出多种新型耐磨材料及大型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在冶金、矿山、能源和海工等领域得到工程化应用,满足了装备高效、低耗、长寿命平稳运行的需求。其中,魏世忠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和“重型装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得2013年度、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的背后,是魏世忠教授及其团队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他们用实际行动有力诠释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这也是魏世忠教授及其团队四年内两次获此殊荣的最好“注脚”。
1966年,魏世忠出生于河南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洛阳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前身)任教,1988年攻读了本校的研究生,之后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对魏世忠来说,2014年1月10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一天,他第一次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由他主持的项目“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复合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魏世忠及其团队16年来系统研究的成果。
在各种材料中,钒是最硬的金属碳化物之一,也是理想的耐磨材料。但是,由于“碳化钒多种结构并存”的现象,使得钒长期以来难以作为耐磨元素大量使用。针对这一问题,魏世忠他们历经十余载的艰辛研究,终于解决了碳化钒实际硬度达不到理论值的结构分配问题,并研究出系列复合技术。
魏世忠还记得,为了攻克其中一项技术难关,一个酷热的夏天,他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的炼钢炉旁,忙碌了50多个昼夜。每天要在一千多度的高温环境下熔炼、浇铸钢水,每天要炼上10炉。就这样,2009年年底,高钒高耐磨合金及其系列复合技术终于出炉了。
高品质高钒高耐磨合金,提升了重型装备关键耐磨部件的安全稳定性。机械装备的使用寿命大幅度提高。
如今这项技术已带动区域和行业40多家耐磨材料企业快速发展,也让中原地区生产的轧钢机耐磨件风靡全国。
2017年1月9日,魏世忠再次站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这一次,由河科大和中信重工等单位联合承担的“重型装备大型铸设件制造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了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魏世忠是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大型铸锻件是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必不可少的关键基础部件,质量要求高,制造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所需的重型装备多为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世纪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发改委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魏世忠带领团队开始了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的研究。
一个特大铸件常常重达几百吨,价值数千万元。铸造中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极易出现气泡、疏松、空洞等质量缺陷甚至造成整件报废。为了摸清科学工艺,魏世忠与团队成员吃住在车间,冒着70多度高温日夜连轴转,观察铸件凝固过程中的微小变化,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掌握了大型基础部件关键成型与制造工艺,解决了钢水洁净度、晶粒度、成型组织缺陷、热处理工艺及性能均匀性问题。利用这一工艺生产的产品,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如世界最大自磨机端盖和球磨机齿圈、世界最长单体离心管模、世界最大盾构机单体刀盘等,这些产品或被淡水河谷等世界矿业巨头采购,或应用于国家城市管廊、国家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工程,一些海工产品还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挪威船级社的认证,推动了我国重型装备行业的技术进步。
攻坚克难 久久为功
面对一项项科研成果,魏世忠表示:“这其实是一个付出的过程。”
这些年,他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天离开家时天还是鱼肚白,回到家都已夜色朦胧。
由于专业经常面临高温,身体有时也会受到伤害。“实验中,要先把钢炼成1500多度的钢水,再浇铸成不同形状的固体。你在电视里看钢花迸放很漂亮,可是钻到脖子里就不得了,一烫就是一个疤。”
不过,这些在魏世忠看来都不算什么。
搞科研,在路径基本正确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付出大量的时间。花费的时间越多,坚持的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拼搏中,魏世忠并不是孤身一人。“做大科研,一定要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单干不行。我们这个团队很能干。”他难掩自豪地说。
1993年魏世忠牵头组建的学术创新团队,已逐渐汇聚了一批海内外多学科、高层次人才,并在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目前,这支团队已成为中原地区摩擦学与材料防护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为博士生导师,魏世忠在人才培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要教育学生善良做人,真诚做事,对他人宽容,还要多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和自己的学生开一次“务虚会”,不讲课题、专业,就讲历史故事、成功案例、哲学思想等。
“专业的知识,他们可以从书本里找到。但是这些一直待在学校里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上的杂音容易影响他们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魏世忠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高人指点,自己开悟。
在同事眼里,魏世忠是一位高度自律、甘于奉献、善待下属的领导。
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肖利强说:“2016年上半年集中讨论国家奖申报材料时,大大小小开了近百次会议,作为中心的领导,他是科研任务最重、行政任务最多的人,可会议签到记录唯一没有空缺的是他,第一个到会场的也是他。”
跨越鸿沟 再立新功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真正能在工矿企业应用,转化为商品,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更难。甚至有人悲观地说:“科技成果与经济硕果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现实鸿沟。”
魏世忠偏不信这个邪。多年和金属打交道的他,身上似乎也沾染上了金属的韧性。他带领团队,对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工程化研究和技术集成,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先后完成20多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在21家企业建立了生产线。这些企业承接了100多家国内矿山、冶金、水泥、重型机械等行业单位的委托开发或加工任务,形成了立足中原,辐射东北、西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用户网络,国内外企业订单不断,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针对高性能钼合金在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魏世忠和团队成员进行高温钼板材等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了双金属液液复合、液固复合、自熔铸渗复合等系列耐磨材料复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耐磨合金在工程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让新技术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多年来,魏世忠早已习惯了忙碌而又高度自律的生活。在正常情况下,早上8点他就要到学校办公室。处理分管单位的各项请示汇报。下班前安排时间处理全国政协、市政协及民盟省委、民盟市委相关函件及工作。下午赶赴学校西苑校区中心实验室,与团队科研人员沟通相关工作。晚饭前,到羽毛球场进行体育锻炼,晚饭后就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特别是对科研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思考。工作之余,魏世忠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和体育锻炼,他认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很重要。周末如果有时间,他会陪家人与三五好友同去爬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魏世忠教授率领着他的学术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在高性能耐磨材料、先进结构复合材料、空间特种应用材料等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再铸辉煌。(徐伟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