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相涛:从“小鸡舍”走出的“大教授”

阅读量: 7,662

康相涛:从“小鸡舍”走出的“大教授”

7,662

康相涛(站立者中)在实验室指导团队进行家禽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资料图片)

康相涛(中)在查看种鸡的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康相涛,博士,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国家农业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12项课题,申请国家发明技术专利13项。他先后获得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内家禽学科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入选“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被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1985年,他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在畜牧站简陋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6年,和成群的鸡、牛做了16年的邻居,开始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科研生涯。2008年,他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被评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省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2015年,他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创建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三位一体”安全保护技术体系,创新了地方鸡核心系“快速平衡”育种技术。他就是引领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发展方向,有着能让土鸡变成“金凤凰”美誉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

服务社会:推广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学与科研双肩挑的高校教师,康相涛的工作时间永远排得满满的。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在课堂上辛勤耕耘,是一名守责的教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他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是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有三分之一时间,他在全国各地的养鸡场奔波服务。留校至今,他已经工作近36年,在这30多年里,他总是尽可能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实现了当一名优秀教师、当一名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当一名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专家的梦想。

“农业专家最终是要走到农民中间,为农民服务的,科技成果要上山下乡,要在老百姓和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康相涛常对团队同事们说的话,他也是这么坚持做的。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岗位专家,他经常深入基层,通过授课、现场技术指导等形式为企业、农民提供服务,推广新产品和新技术。

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康相涛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河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14项。这些项目和成果,没有束之高阁,而是走进企业,走进了农家,成功实现了科研成功的转化与生产,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国家“863”项目“优质特色固始鸡、三黄鸡等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的研究,就取得了22项成果,培育出了9个新品系,组装出了9个配套系,使企业新增产值16.86亿元,新增利润8098万元;带动6447家农户共获利1.71亿元,帮助很多农民实现了科技脱贫的梦想。

康相涛有着浓厚的“三农”情结,有着一颗心系民生疾苦的赤子之心。他经常不辞辛劳地深入农村基层,通过培训授课、现场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帮助,许多熟悉他的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他为“养鸡教授”。在他的技术指导下,有不少农民实现了脱贫的梦想,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也被评为“河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河南省第二届乡村青年科技文化节十佳科技名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康相涛和他的团队正在着手建立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资源场和品种最全的地方优质鸡基因库,研究培育品质更优、更具市场前景的新配套系。在此基础上,在固始县、卢氏县和确山县建立2~3个万亩的规范化生态放养基地,放养600万~900万只达到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标准的精品肉鸡、蛋鸡。他还与合作的企业计划引导农户进入基地,解决了3万~5万名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学研结合: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品种在动物高效、优质生产的众多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从国外引进祖代和父母代种鸡,引种耗资巨大。然而,世界一流的品种和育种技术是买不到的,“拿来主义”只能导致我们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被动局面,更不可能使我国家禽生产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展开真正的竞争。因此,康相涛认为必要的引进和学习是一定要做的,但要发展世界一流的现代家禽业,他更坚信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康相涛带领他的团队成员利用我国地方鸡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培育出了青胫隐性白鸡、黄胫丝毛鸡、矮小型绿壳蛋鸡等8个表观性状突出、生产性能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特色品系,创建了12套制种与生产模式,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授权21项,为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材料。对抵御外来鸡种入侵,防止我国地方鸡种质资源流失,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增效和养殖农户增收,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30多年来,康相涛一直在科研生产一线从事鸡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研究,优质“固始鸡”的培育及产业化的开发是他在家禽育种方面走出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三农”的经典之作。

“固始鸡”是河南家禽的一个地方品种,因其耐粗饲、抗病力和觅食力强、肉蛋品质优良等优点,而得到家禽育种界关注。从2000年开始,康相涛与信阳固始三高集团联合建立了“河南家禽工程中心科研工作站”,共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他主持培育出的“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成为国内领先产品。多年来,康相涛带领团队与三高集团合作,主持培育出了固始鸡“蛋用”“肉用”配套系以及矮小型绿壳蛋鸡等8个新品系,其中青胫白皮固始鸡配套系每年向社会推广6000万只。如今,“固始鸡”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土鸡品牌,三高集团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繁育供种企业。养殖固始鸡不仅成了当地不少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还辐射到了邻近的安徽六安,湖北麻城、红安等地,甚至包括云、贵、川等偏僻地区在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都开始了固始土鸡的大规模养殖。

卢氏绿壳蛋也是康相涛带领团队开发出来的优质产品。当时在卢氏县,绿壳蛋还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情况,不少人把绿壳蛋当成鸭蛋卖,价格比普通柴鸡蛋还便宜。1998年,康相涛走遍大半个卢氏县,他率先建议在卢氏县建立了首个绿壳蛋资源保护场,由他亲自担任育种工作的“总设计师”。几番寒暑,他们选育出的纯种绿壳蛋鸡的比率在98%以上。现在,绿壳蛋成了卢氏县的重要支柱产业,绿壳蛋的价格比普通鸡蛋贵两倍还多,每逢中秋节、春节,绿壳蛋更是供不应求,过去无人问津的绿壳蛋如今成了当地的金蛋。

团队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自2000年至今,康相涛团队已完成国家“863”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19个项目;围绕家禽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开发利用,申请了3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获授权21项;由他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收集保存地方鸡种质资源23个,引进品种5个;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蛋鸡品种——豫州蛋鸡“913”,以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青胫白皮、黑胫黑皮固始鸡配套系等8个新品系。正是这21年埋头鸡舍的实践积累,14年的科技创新和集成推广,30多年的厚积薄发使康相涛创造了一个让河南土鸡变身“金凤凰”的神话。

30多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康相涛对待科研,孜孜不倦,不断攀登;对待学生,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对待农民,赤子之心,毫无怨言。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他也将一如既往地在教学、科研道路上奋力前行,再创辉煌。

(易晓健)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