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息的追光者 ——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于凌宇

阅读量: 1,766

永不停息的追光者 ——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于凌宇

1,766

按语:在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40周年,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开启新征程,历史跨入2018年新起点的重要当口,世界一流大学、中管副部级全国十大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网、校友总会网上编发了《校友于凌宇:做一名永不停息的追光者》一文,对濮阳市著名专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于凌宇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将报道转载如下:


校友于凌宇:做一名永不停息的追光者

于凌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改革发展的当口,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于凌宇校友便是其中之一。几十年来,于凌宇校友不忘初心,一直在奔跑奋斗,不曾停歇。纵观他的人生路,处处皆是精彩。

一、勤学自勉—出彩的大学生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高校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历时12年,全国积压高考学生达1000多万,其中1977年高考学生570万,共录取27万,全国本专科高招总录取率仅为4.7%;而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高教小省,当年高考学生70.59万,共录取9374人,全省本专科高招总录取率仅为1.3%,录取率仅为全国平均录取率的约1/4,重点大学录取率更是低于1‰。

作为1977年河南考生,于凌宇在如此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更是深感机会难得,倍加珍惜。在刚入校进行短期数理化基础课补习时,他与同学们一起深入题海攻坚克难,经常是不顾吃饭,不顾午休,甚至是深夜鏖战。由于十几年的全国各地考生汇聚一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为了达到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的效果,大学一年级时,经系领导安排,于凌宇向全系同学作了学习经验介绍。他是家人眼里的好孩子,也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

在校时,于凌宇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团委宣传部长,胸怀“振兴中华,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崇高志向。大学二年级时,他通过自学撰写了一篇探讨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难题的万字学术论文,题目是《奋攀科技群峰,征服浩瀚宇宙》,经全国著名教育家,时任湖北省委常委、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的朱九思同志审阅批示,在校《学生工作简报》印发全校师生参阅;大学三年级时,利用寒假时间,通过研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对于我校加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提出了五十多条四万余字的建议书,受到朱九思同志高度评价和重视,批转校党委常委传阅参考,并及时采纳了有关建议;大学四年级时,校领导让他向全校团干部介绍了搞好宣传工作的成功经验。

2012年,于凌宇在大学毕业30周年之际,还特意和全班同学一起回母校进行师生团聚,畅叙友谊,感受母校的新成就和新面貌。

二、 踏时代脚步,走科研之路

走向社会后,于凌宇校友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习惯,令人敬佩。于凌宇大学毕业后,历任国家电子工业部直属的大型军工电子企业技术领导、国家信息产业部处长,后作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科教领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科研处处长兼院高教研究所所长、院科协副主席、三级教授。

28岁时,于凌宇就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优秀青年人才”,被团省委命名为“科研尖兵”、“自强不息的革新者”;38岁时在原国家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俊人同志及电子部两名科技委常委共三位国际著名专家的联名推荐下,并经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简称IEEE)专家严格评审,破格当选为IEEE 高级会员,IEEE主席及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亲致贺函,国际同行专家也纷纷来信祝贺。IEEE 高级会员为国际电子界知名专家,当时全国仅200多名,其中电子元件领域仅10多名,且大多年事已高,他为全国最年轻的高级会员;44岁时在国家设立工程技术系列正高职称后,即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当时也是全国为数不多且较年轻的教授级高工。

在国家信息产业部工作期间,于凌宇所主编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腾飞》一书,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部领导题写书名,系统总结并向世人精彩展示了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于凌宇校友在国内外首创性提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逐级递增”和“辐射联动”两大发展规律的创新发展理论,受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等权威专家肯定,在中国科协年会和多种权威媒体发布,引起中外科技经济界高度关注,盛赞该理论具有世界领先性。

于凌宇教授通过深入学习和认真思考,还对科学发展的创新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创见。他把科学发展理论的精髓高度概括为一个关键、七大理念和七大要素。

于凌宇认为:一个关键是创新。科学发展在创新中产生,因为传统发展以物为本,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对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也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因为解决问题的经验需要不断积累,攻克难关的方法需要不断成熟;科学发展更需要在创新中不断推进,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前进,需求种类在不断增多,需求水平在不断提高,新事物和新问题必然会不断涌现,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和新举措才能持续推动发展。由此可知,创新是贯穿科学发展全程的一条主线,是科学发展的本质所在和关键要素。

七大理念是:关注民生的目的理念,科技推动的发展理念,全面发展的整体理念,协调发展的和谐理念,统筹兼顾的公平理念,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不断创新的引领理念。

七大要素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科技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协调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统筹是科学发展的策略,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方向,民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

三、 饮水思源—支援家乡建设

作为红色革命后代,于凌宇校友不慕发达国家虚荣,不慕大城市繁华,不忘父亲作为二野刘邓大军革命老战士浴血进军大西南、决战淮海战役、拼命渡江战役、冒死抗美援朝、决死上甘岭战役的革命精神,不忘外祖父王鹤峰及其战友们等老一辈革命家紧跟领袖毛泽东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倾情家乡濮阳革命老区建设发展,为家乡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创新发展奉献了闪光智慧。正像人民网、央广网所高度评价的那样:“著名专家于凌宇用爱乡深情创新激情体现强国真情”。

与于凌宇交谈,你会强烈地感觉到他科教兴国、拼搏进取的雄心壮志,献身濮阳发展、报效家乡人民的真挚情怀。他令人耳目一新的超常思维、观察问题入木三分的明锐眼光、要做就做好的坚定信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于凌宇在外地工作时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建设。每年回乡探亲或出差路过家乡时,家乡的变化总是令他感到欣喜不已,他也常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市领导了解家乡建设情况。

通过多方面考察了解,于凌宇深切感受到家乡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缺少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知名度的高校。因为大学是城市的闪亮名片、人才高地、创新源头、科技支撑和文化中心,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躯体,那么大学就是城市的灵魂。在他多次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交谈中,反复强调这一见解,建议加大高校建设力度。

2004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正处于创建初期。当时,学院缺少正高职称人才,尤其是急需高层次复合型优秀人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其恳谈,希望于凌宇能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发展。尽管学院在初创期条件还相当艰苦,但于凌宇认为:学院创建时期正急需人才,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才,只有历经艰难考验和各种锻炼才能积蓄炉火纯青的丰富才干,而且城市的腾飞也有赖于大学的崛起和人才的奉献。

更让他感动的是,当他和市委、市政府、市委组织部及学院主要领导接触时,各级领导的爱才之心、求才之情溢于言表,并付诸行动。这更加坚定了他到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信心。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感到:回报家乡人民、促进家乡发展的最佳时机就在眼前,最佳着力点就在大学。

2004年5月,于凌宇作为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调入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学校的科研管理、高教研究、发展研究、信息管理和科协工作。

调入学院后,于凌宇在工作上敢想敢为,勤学深思,勇于开拓创新,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创建性的新思路,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院领导及同事们的一致赞赏。尤其是为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并获优秀档次,争取学院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依托单位,建设国家和省、市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学院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扩大学院在全国和全省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于凌宇校友对爱国精神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热爱祖国是大爱,但热爱家乡、热爱父母是具体的爱,大爱要靠具体的爱来体现。一个人只有真正爱家乡、爱父母,才能真正爱祖国。因此,他满怀赤子之心,对濮阳革命老区这片热土倾注无限深情。他说:“自己的祖辈、父辈为了家乡人民的幸福和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走出濮阳,跟随毛泽东同志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开创了新中国,使家乡人民获得了解放;我从外地调入濮阳工作,就是要继续实现老人们的夙愿,推进科教强国,开创濮阳辉煌,为家乡人民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

于凌宇校友在众多方面都拥有令人敬佩叹服的创新见解和创新壮举,他时刻保持着敏锐的社会神经,无畏的创新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广阔的创新视野,科学的创新方法,持续地关注着科技、经济、教育以及管理方面的变革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经济腾飞、教育改革和科教强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他脚踏实地,倾心聚神,用爱乡深情和创新激情,力推中华民族强盛进程的爱国真情,更是令人敬佩不已。

于凌宇校友无论对母校还是对家乡都具有无限深情,并以实际行动为之增辉添彩,全力助推发展。用自己接地气的实爱、小爱和真爱,体现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用自己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一地奉献一地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不断崛起贡献力量。

附:校友档案

于凌宇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77级81届。大学毕业后,历任国家电子工业部直属的大型军工电子企业技术领导、国家信息产业部处长,后作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科教领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科研处处长兼院高教研究所所长、院科协副主席、三级教授。

于凌宇兼任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报告团成员、国家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杂志副主编、河南省科技评审专家等30多个高级学术职务,曾获“河南省十大杰出科技新闻人物”、“河南省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 “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20多项荣誉称号。人民网、央广网、科技日报、中国电子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省、市众多权威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其先进事迹,在国际互联网百度、搜搜等各大搜索引擎可输名查阅其详情。

校友于凌宇教授撰写的,缅怀河南濮阳籍革命家王鹤峰及其战友们紧跟领袖毛泽东开国建国丰功伟绩、坚定信仰、宏愿壮举、开拓精神和创新经验,宣传毛泽东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党史文献《备受毛泽东赞赏的鞍钢宪法奠基人——王鹤峰》,由河南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史志》2017年4期刊出。中共濮阳市委濮阳网、濮阳市人民政府网、中共濮阳市委党史网、濮阳地情网、中共濮阳县委濮阳县网、濮阳县人民政府网、中共濮阳县委党史网、《濮阳党史》期刊、《濮阳理论与宣传》期刊、《濮阳人文》期刊、《濮阳经济期刊》、《濮阳党史春秋》期刊等省、市、县众多权威新闻媒体,也特开辟英烈楷模、濮阳英杰、历史名人等专栏,相继发布了该文献的系列文章,以此激励亿万人民高举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强国梦想,开创新事业,续写新辉煌!

于凌宇校友在科研工作中著述成果颇丰,在国际性、全国性报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或参编技术、经济、管理专著5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及国家专利30余项;所负责研制的多型号电子元件,曾成功地应用于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改进型核武器;入编《世界科技名人录》、《华夏英杰》、《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等近百部名人辞典;并被载入国际、国家、省、市专家人才库。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