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启示录 ——2019年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绿肥产业技术交流会侧记

阅读量: 15,923

绿色发展启示录 ——2019年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绿肥产业技术交流会侧记

15,923

与会专家在紫云英繁种基地现场调研
冬春荒地变成金山银山
“去年冬天我种了1800亩紫云英当绿肥,水稻复合肥减少一半,氮肥不施,产量更高,米质更好,价格也比普通稻谷一公斤高4角,每亩地增收300元。”4月10日,面对参加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绿肥产业技术交流会的专家,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陈贵权兴致勃勃地说。
4月9~11日,由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主办、省农科院资环所和信阳市农科院承办的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稻田绿肥现场观摩及绿肥产业技术交流会在信阳市举行,国家绿肥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信阳市副市长胡亚才等相关领导专家及来自全国的120多位绿肥专家、学者齐聚信阳,共同商讨绿肥产业技术发展及对策。
在4月9日的会议上,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绿肥产业技术进行了交流。4月10日,大家到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参观了紫云英高效种植技术现场,在光山县盛世源专业合作社参观了绿肥种子高产繁育现场,同时到信阳市农业科学院观摩了绿肥定位试验和紫云英育种现场。4月11日,与会专家参观了固始县天丰种业科技公司紫云英繁种基地和种子加工现场。
“原来只种水稻,冬春土地都荒着。”光山县孙铁铺镇蒋楼村蒋长修今年种植紫云英1300亩。今年紫云英长势良好,每亩预计可收获种子50公斤,实现纯收入400元。他说:“化肥使用少了,农业更绿色了。”信阳绿肥产业独具特色,发展较快,紫云英种子畅销全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绿肥生产提高了稻米的品质,改变了生态环境,实现了让大米更好吃、农业更绿色,其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国家绿肥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说:“经过三天的参观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信阳冬春荒地真变成了金山银山。”
金山银山幕后科技靠山
紫云英是著名的绿肥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翻压后可以直接供给土壤养分,供后茬作物吸收利用。信阳是我省绿肥种植利用的传统地区,上世纪70年代,紫云英种植面积最高达300万亩。因为化肥的大量使用,到2007年,信阳市的紫云英种植面积已不足10万亩。
2008年,省农科院和信阳市农科院承担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项目。2012~2014年连续3年,信阳市每年财政支持1500万元发展紫云英。经过项目专家攻关,采用水稻秸秆灭茬播种技术,解决了水稻机收紫云英播种难的问题。紫云英盛花期,与水稻稻秸混合翻压还田,能够更好地协调分解速度和氮素供应,同时解决了水稻秸秆腐熟慢的难题。专家还集成了紫云英优质高产和轻简化利用技术,创建了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紫云英种植模式。在这一项目的推动下,信阳30%以上冬闲稻田种上了紫云英,绿肥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据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种子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刘春增介绍,在专项的支持下,特别是2017年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以来,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信阳以冬闲田削减、化肥减施、耕地质量提升、清洁稻米生产为主要目标,抢救性梳理、挖掘和丰富了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稻田绿肥作物种子资源库。经过近10年的研究,项目专家选育了高产新品种,种子产量由原来的每亩不足30公斤增长到现在的50公斤,突破了限制稻田绿肥作物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小荷才露尖尖角
目前,信阳紫云英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留种面积20万亩,每年可产紫云英种子8000吨左右,向南方稻区以及日本、韩国提供大量优质紫云英种子,农民每亩增收400~600元。南方紫云英花期多雨,造成种子产量低,因为信阳地处大别山北麓,紫云英花期降水不多,气温适宜种子生产,所以信阳生产的紫云英种子亩产量高,其种子在全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种子产业大有可为。
发展绿肥作物生产拥有巨大的潜力,大量的冬闲田、可利用的作物茬口间隙、大量的作物行间空地,适合发展绿肥作物,目前仅信阳市区域,每年仍有冬闲田400多万亩,从全国范围看,适宜面积约7.5亿亩。
除了做绿肥的主要功能外,返青期的紫云英可当作蔬菜,紫云英秸秆也是优质的牲畜精饲料,紫云英花蜜营养价值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花期较长,花色鲜艳,观赏价值高,可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因此,漫山遍野的紫云英不仅成为了信阳绿肥品牌,而且带动了养蜂产业和“花海经济”。省农科院专家指出,从幼苗到种子,从播种到收获,从单一做绿肥到把紫云英“吃干榨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省农科院发展绿肥产业生态农业的信阳模式,正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益探索。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