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上游连接种植,下游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12月23日,记者从日前发布的《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获悉,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是全国产能超2000万吨的2个省份之一,未来需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多样性、订单化和提升创新能力、装备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是河南省科协“2019年度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之重点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资助的,由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承担。“我们通过系列活动研讨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新业态、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及发展趋势,撰写了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执笔人、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梦琴说。
《报告》指出,河南省粮食精深加工产业是全国产能超2000万吨的2个省份(河南和山东)之一,和河南省粮食大省的地位基本匹配。中粮、益海嘉里、今麦郎、克明面业、白象、金苑、大程等知名企业在河南都有布局,可以说河南粮食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产业是我国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典型代表。
具体来看,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现状如何?
李梦琴分享,以2018年为例,河南小麦产量3613.7万吨,面粉生产2692.50万吨,均为第一大省,数据看很匹配,但深入分析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中粮、益海嘉里、今麦郎等知名企业在河南都有加工基地布局,这些企业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研发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各自以自身不同的优势发挥长处开疆辟地。河南有原料优势,而由于多种原因河南的加工产能多为域外企业做贡献。
“除了上述这些河南区域内知名的、技术力量相对比较高、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规模中等、产品大众化、技术力量缺乏,这部分企业占到约60%左右,当然还有10%以上的个体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李梦琴说,应该看到河南缺乏本土的大型先进企业,在技术引领上还没有一流企业的牵引和推动,和周边的山东省、河北省比较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找准突破口。同时,河南民办小型企业数量多,技术相对落后,产品单一,缺乏研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优质原料小麦的浪费。
《报告》提到,河南粮食加工产业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优势,可以在现有大型企业中寻找技术和产品突破点,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通过兼并重组或者其他形式提升其优势,发展成为行业的规模、技术、产品的引领者,打造与河南小麦产量大省地位相匹配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旗帜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引领带动中等规模企业发展,牵引民办小型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整体水平。
河南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该向哪发力?
《报告》显示,随着国内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城市消费群体对面粉的需求逐渐转向安全和有品牌的面粉。此外,《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指出,重点发展适合传统食品专用粉,今后相当长的时间,我国面粉工业将以安全、营养、方便、专用型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优、新、特产品比重,重点发展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蒸煮类、速冻类、油炸类食品专用粉,满足饮食和传统主食品工业化需求,产量在小麦粉总量比重中达到40 %以上。《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8—2027)》也预计,未来10~20年,随着国内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持续转变,食用农产品需求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多层次、高质量、 品牌化需求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社会的需求对粮食精深加工产品的升级,促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要求向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多样性和订单化方向发展、向原料的专用化和多样性方向发展、向提升创新能力方向发展及向装备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集群效应、扩张效应打造一流优势企业,建立完善配套的现代化高科技服务体系。
“河南省有粮食产量优势,有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专家队伍庞大优势和培养人才优势,河南省更要给与政策、资金大力支持。”李梦琴表示,可以通过采用现代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做大规模;紧盯食品行业和互联网新业态发展需求,研发专用化、订单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高端化需求驱动转型升级,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产品档次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通过建立粮食原料品质数据库和可追溯机制,开发精准营养的绿色粮食特色产品,塑造“绿色河南”形象 ;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扶持推动批发市场的优化布局和升级改造;支持在粮食食品产业集聚区建立大型采购批发市场,增强批发市场统一结算、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功能,提升市场的规模、档次和管理水平,形成与制造业相配套、布局合理的市场集群,以“中国粮谷”建设为契机,构建河南模板的现代化粮食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实现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三链协同,推进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快速发展。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