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大爱颂“三农” ——评读张放涛先生三篇颂“三农”的长文

阅读量: 19,353

深情大爱颂“三农” ——评读张放涛先生三篇颂“三农”的长文

19,353

□周口师范学院教授 杨育夏


最近,笔者有缘拜读了张放涛先生在《河南科技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三农”的三篇文章,分别是《又见春暖花开时,大雁回归朝歌地》《又见官渡聚群英》和《锦旗漫卷大漫流》。

此三文虽然所写的地点、人物事件等都不同,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关注“三农”。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关注时代、心系“三农”,实在令人敬佩。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张老的作品,给人感觉好似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农村颂歌,歌颂了那些在脱贫致富攻坚战中打冲锋、攻难关、排险情的农村新人新事和新面貌。在张老的笔下,当前农村的人性美、人情美被一一刻画,更彰显出了: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打好这场脱贫致富攻坚战的真实风貌。以上是这三篇文章的总体特色,也正因为如此,这三篇文章见报之后,才能在社会上产生奔雷炸石的反响,才能在“宣传正能量,反映新时代”的高昂战歌中,成为一曲不朽的乐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张放涛先生何以能在短短几十天,写出三篇如此深刻的长文?笔者认为,这和他的大爱情怀和重农精神是分不开的。张老先生是一个农民子弟,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就是他的家乡,因此他和农村有着化解不开的浓重情节。正是因为张老先生深深扎根于农村,所以他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在农民和农村干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不为名、不为利,这种大公无私、不怕吃苦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动容。以生活为基础写出的文章才能感动人,首先是因为他自己受了感动,随后才能感动他人。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是张老在文章中引用的一句话。细读他的文章,笔者经常被其朴素却又深刻的内涵所吸引。写农民的人,必先爱农民,懂农民,深入了解农民,才能与农民同乐,与农村同行,与农业发展同步。张老深知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条真理的深刻内涵。他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证明这条道理的正确性。他在文中深情写到:“最珍贵的宝藏,往往藏在地下、石中,最美的花朵,往往开在大山深处。”眼睛向下,认真向农民学习,这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永远接地气,永远有旺盛的生命力。

笔墨丹青歌盛世,深情大爱颂“三农”。概览张老的文章,文笔扎实、文采飞扬。这和他平日里喜欢学习、善于动脑,从哲学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文章往往能抓住要害,一语破的。他在叙述农村脱贫致富攻坚战时写道:抓住了带头人,又抓住了筑巢引凤这个方法,把各类能人,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学识,凡是有条件回来的能人,都请回来,到老家或村里创业,以一人带全村,并以情动人,想办法结友谊,劝人留人。”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乡,打好脱贫攻坚战,这就是放涛先生笔下的农村现实,这就是用他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墨所反映的,当前极富创造力的、活跃的、充满生机的新农村。

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叙写了三个不同的典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了打好农村脱贫致富攻坚战的基本精神。通过阅读张老先生的这三篇文章,使笔者了解到很多新知识,让笔者读懂了新时代的农村、农村的基层干部以及农业这门学问,更读懂了张老先生这种热爱“三农”的大爱精神。他使我明白:只有一个胸怀宽广装下全体农村、农民、农业的人,才能有如此的大气派大作为;也只有大心胸的人,才能有大格局,成就大气候。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梦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