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之光照亮千家万户 河南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暨科普大屏开播仪式举行

阅读量: 15,405

让科技之光照亮千家万户 河南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暨科普大屏开播仪式举行

15,405



省科协党组书记曹奎(左三),信阳市市长尚朝阳(左四)、副市长邵春杰(左二),潢川县县委书记赵亮(右二)等领导共同启动科普大屏开播电光球。


本报讯 12月8日上午,河南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暨科普大屏开播仪式在潢川县白店乡罗大塘村科普文化广场举行。河南省科协党组书记曹奎、副巡视员杨金河,信阳市市长尚朝阳、副市长邵春杰,潢川县县委书记赵亮、县长兰恩民等领导为首批19个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授牌并启动光电球,正式宣告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科普大屏开播。

全省18个省辖市科协、55个河南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科协、省科协有关部室、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和启动仪式。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潢川县白店乡罗大塘村、肖围孜村科普大屏,省科协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负责人现场演示了科普大屏远程控制、现场直播等多种功能。

曹奎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普及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科普信息化是推动科普创新发展的深刻变革,是提升科普精准推送服务品质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的强力引擎。省科协与省财政厅联合实施的“河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是省辖市科协、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参与建设的一项科技传播普及工程。该工程以“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创建为抓手,坚持整县推进,通过搭建科普信息化播控平台、建设播放终端、创作与播放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科普节目,构建覆盖全省主要村庄和社区的科普传播网络,把科技和文化送到群众门口,有效破解基层科普设施缺乏的“短板”和科普“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技借助信息化途径进村(社区)、入户、到人,让科技之光照亮千村万户。


开播仪式现场。


曹奎介绍,河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实施两年来,在各有关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科协组织的有力推进下,在建和建成37个科普信息化试点县(市、区),通过建设在乡村科普文化广场上的科普大屏和科普大喇叭,定时播放种植养殖、现代农业、致富技术、健康、文化、环保等视频、音频节目,受益群众420万人,辐射近千万人口,成为我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在全国科普信息化工作中独树一帜,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充分肯定。

杨金河在现场会上讲话指出,科普大屏是永远不走的科普宣传员。全省各级科协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试点县”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结经验,巩固“试点县”建设的成果;直面问题,查找“试点县”建设工作中的不足;压实责任,确保“试点县”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加强管理,保障“试点县”建设工作有影响有实效。

据悉,为了给科普信息化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支撑,省科协成立了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建设了播控平台,可以实现节目点对点的精准推送、远程监控、远程开关机、现场直播等功能。省科协联合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在全省遴选了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等16所高校,建设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发挥高校人才、设施和专业优势开发科普资源,累计创作科普音频、视频作品2000多件,节目时长超过11000分钟。省科协在国内最大的移动音频平台“蜻蜓FM”合作开办“科普之声”专栏,累计上传音频节目575个。科普信息化工程建成了覆盖农村村庄和社区的科技传播网络,听众500多万人次,收听人数位居科普类音频节目第一位。省科协在今日头条开设了“科普新天地”头条号,选取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创作的优秀科普作品,扩大社会传播,目前已经发布优质视频节目近300个,累计播放量近400万次,实现了科普知识的分众化、精准化传播,成为新时期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



 群众在观看科普大屏。


科普信息化工程实施得到了县乡政府热烈响应和农民群众普遍欢迎。潢川县是2017年度科普信息化工程试点县创建单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除了省级财政投入的100万元外,潢川县又配套追加项目资金252万元,共计安装科普大屏104块,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通过科普大屏、科普大喇叭等科普信息化设施,便捷地享受“科普大餐”,为乡村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基层干部认为,科普信息化工程建成了覆盖农村村庄和社区的科技传播网络,实现了科技和文化进村、入户、到人,满足了农村居民这一重点人群对科技、文化知识的渴求,解决了科普“最后一公里”和农村文化供给不足的问题,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不少农民表示:“科普信息化把科技和文化送到咱门口,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文成锋 特约记者 蒋云鹏 赵德生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