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养洁:和化学“热恋”一辈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养洁。(资料图片)
吴养洁(左)向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片)
吴养洁(右)在实验室工作。(资料图片)
吴养洁(右)与外国专家探讨学术问题。(资料图片)
吴养洁,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现任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几十年来,吴养洁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学与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大环化学以及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发表学术论文460多篇,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100多名,不少已成为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醉心钻研 硕果累累
1958年7月,吴养洁在莫斯科大学获得苏联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当时,郑州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需在全国高校中抽调专家、教授到郑州进行援建,牢记祖国培养之恩的吴养洁抱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来到郑州,开始了六十余载的科研、教学生涯。
初到郑州大学,吴养洁即被学校任命为化学系主任助理,负责筹建新的化学实验楼,这使他备受鼓舞。当时国内缺乏设计和建造实验楼的经验,只能边干边学,他就把留学期间有关莫斯科大学化学实验室的资料都拿出来整理,结合实际画出草图供建筑施工使用。
吴养洁认为,只有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室,才能取得高质量的实验成果。几十年来,在实验室的建设上,他不遗余力。放射化学实验室建成后,一度曾是郑州大学化学系对外交流的亮点,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人们纷至沓来,实验室受到来访者的一致称赞。吴养洁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1993年获批博士点,1995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业精于勤,事成于专。1972年,吴养洁了解到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了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马上全力投入到这个科技攻关项目中。
为了加快科研工作进度,他北上大连、沈阳、抚顺和鹤岗多地的农药厂开展调研,经过1400多天的小试和中试,终于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为化学界提供了新的“甲萘酚”工业合成路径。
1978年,50岁的吴养洁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的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在全国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吴养洁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农药企业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学应尽毕生力。在当年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吴养洁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等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
求真求实 开拓创新
2003年,75岁的吴养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年过古稀的他,学术目光仍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吴养洁年近80岁时,他和崔秀灵教授课题组首次引入内置氧化剂的概念,利用喹啉氮氧化物的氧化性,实现了金属钯催化的氧化Heck反应,从而避免了外加氧化剂的使用。该反应清洁高效、经济便捷、条件温和、普适性和区域选择性好。该研究工作在化学顶尖杂志《J.Am.Chem. Soc.》上发表以后,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吴养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计名利、敢于创造的科研精神使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不懈追求的足迹。
吴养洁自称是个“慢人”,在生活中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他对自己的科研项目反复论证,反复实验,反复推敲。他的指导老师O.A.莱乌托夫教授在回忆录里写道:“吴养洁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对实验的认真态度令人难以置信。他总是坚持做几组平行实验,当得到的数据一致时他才安心。”
鲐背之年的吴养洁,每天与化学实验的相处模式像是“谈恋爱”。他说:“我慢条斯理,但敬畏科学。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实验和研究,什么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想出成果,就要慢工出细活。”这是他从事科研的秘诀,也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诲人不倦 桃李满天下
对于化学专业,吴养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说:“化学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重头戏,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吴养洁率先在学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有条件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向科研方面发展。他还借鉴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说起教学,吴养洁总忘不了那些启蒙老师,他在自述中写道:“往事历历在目,回顾我的进步历程,离不开老师们的关怀和教导,离不开同志们的热情帮助。童年所受到的教育使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中学上的是抗战时期一所很好的学校,老师们学术精湛,大都出自北师大、北大、北洋、燕京等著名学校,学校直属教育部,图书设备齐全。虽然当时生活十分简朴,学生宿舍里是两层的通铺,每天早晨同学们大都到汉江边洗漱,但所受到的教育却很充实。”“在北大进修时聆听了邢其毅、黄子卿老师的授课,得到了一生难忘的学术享受。在莫斯科大学得到了学术大师们的亲自指导和学术熏陶,启发了我终生为科学事业奋斗的理念和顽强的意志。”
作为一名教师,吴养洁对教学十分认真,他先后教授过理论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冠醚化学、原子能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他认为要教好书,教师首先要吃透讲授的内容。虽然有的课程他已讲授多遍,但每次讲课前,他必重新备课,增添新的内容,修改讲稿,力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他讲课几乎没有废话,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为能记下很多笔记而感到满足。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实验就谈不上创新!他对化学实验室建设具有浓厚的兴趣,付出了很多心血,尽可能地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教学生在实验上狠下功夫。
吴养洁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与论文,对错误的、不适当的标点符号他绝不放过。学生的论文通常要经过他的数次校对才最后定稿。吴养洁曾荣获郑大党政领导授予的“师德标兵”和省教育厅一再授予的“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称号。严师出高徒,只有严谨治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在六十余载的教学生涯里,学生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吴养洁组织老师们捐款;学生生病住院,吴养洁自己垫付医药费。可他却从来没拎过皮包,也没买过名牌衣服,上下班骑自行车,在学生眼里对自己的生活特别“吝啬”的吴养洁却将节省下的钱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竭尽所能为学生们改善实验室条件。
行胜于言,吴养洁用师者大爱去关心帮助学生,同时又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93岁的吴养洁依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攻关,依然在为郑州大学的化学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倾力奉献。
(吴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