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河南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郑州隆重举行。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光(前排左七)荣获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奖。(褚桂仁 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 晓 实习生 尚姝楠 文/图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坚定信仰。
今日之淇县,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中来,演绎出脱贫扶贫攻坚的华美乐章。
8月3日,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率调研采访小组再赴淇县,重访大石岩,聚焦基层党建新风,探寻淇县党建工作的新实践和好做法。
在太行山区深山小村、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党建会议室,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右)向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左)赠送专著《根系中原》。
人穷志坚:甘为大山撑起一片蓝天
看淇县党建,不能不提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昔日的荒山秃岭、一穷二白,变成了现在的山路弯弯、风景如画。一级一级的台阶直通蜘蛛峰,青龙山上铺了柏油路,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村集体有了收入……
谈大石岩今昔,不能不提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光。徐光放弃省城安逸生活,回到家乡,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开发旅游,把荒山变成了宝山,改变了大石岩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使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906人中的172户、584人脱了贫。
“曾经当过兵,永远是个兵;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忠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来临之际,7月30日,河南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郑州隆重举行。徐光荣获省第八届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奖。
2016年10月19日,63岁的徐光响应淇县“头雁回归”号召,只身回到大石岩村。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徐光找到了大石岩村的“穷根”:由8个自然村组成的大石岩,360户、千余口人,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儿童。村党支部瘫、散、软,群众意志消沉。徐光认为,让大石岩落后的不是“山穷水恶”,而是“人穷志短”。
“经过深入了解,感到农村人心向背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感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抓好落实,显得非常关键。”徐光说,“必须先拔掉村民思想上的‘穷根’。”他启动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抓党员思想建设。
他召集党员干部召开“务虚会”,带领村里的所有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回顾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取得的成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学习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红旗渠故事、焦裕禄精神……“心有责任,才敢担当。”他对大石岩村全体党员说:“作为党员,必须时刻自觉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鼓舞正气,徐光将村里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家长、老骨干召集起来,成立了“七老团队”活动小组。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又融入“七老议事商谈”制度。这些老人有党性、讲原则、威信高、号召力强,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
8月3日,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右)向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光(左)赠送7月31日《河南科技报》。
旗帜飘扬:“夕阳红”映得深山“满村红”
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改变群众的思想,思想的改变才能凝聚无穷力量。“让群众改变思想,还要从领导干部踏踏实实为群众干事、谋福利做起。”徐光说。
山村长期缺水。徐光请来专家,勘察、施工,终于打出一眼水量丰沛的深井。这让群众看到了徐光的决心,也增强了群众的信心。随之,徐光提出了发展思路: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好基础设施;结合林果业和山区土特产优势,借助精准扶贫政策,争取高效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人文地理优势和山水资源,开发旅游景点,边开发边挣钱。
在开发旅游线路时,为了找到合适路径,徐光背着水和干粮,拄着手杖,跑遍了10多个山头,最多一天爬了7次山。由于劳累过度,徐光经常发烧,需及时输液。输液中,他一听说有事,拔下针头就往山上跑,完全忘记了身体里还有4个支架。遇到资金短缺他还自掏腰包,垫付了10万余元。
“跟我干,向我看,当好一面旗。”徐光认为,共产党员应该起一个酵母的作用,就跟蒸馒头一样,把面发起来。他说,酵母就是一颗梦想的种子,把乐于奉献的种子深深种在每一位党员的心中。酵母就是一团燃烧的火焰,点燃身边所有人精神焕发建设村庄的激情。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徐光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大石岩村的群众。有了榜样的带动,群众也有了方向和力量,干劲越来越大。工程建设中,村里老的少的齐上阵。每天早上不到5时,“修路大军”就扛着洋镐、撬棍、铁锤、钢砧等工具,背着锅、带着米面油盐上山,晚上10时才收工。一时间,大石岩的山顶上、山坡里彩旗飘飘,人头攒动。
需要一年的工期,他们仅仅用了3个月;需要上百人的工程,他们仅仅用了30多人;需要投资几百万元的山路,他们仅仅用了几十万元……2018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大石岩村多少年做不到的事变成了现实:第一个景区建成了,一条条道路修通了,一家家宾馆营业了。深山贫困村成了旅游开发的热土,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大石岩村的变化,离不开党建。”徐光说,“各项工作都是在党建引领、推动下,得以顺利开展。”他介绍,淇县县委非常重视基层党建,“我们这个小山村,县委书记、县长、组织部长都多次来上党课。他们来了后,既抓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又帮助抓各项具体工作。”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继民告诉记者,通过引回“头雁”,加强基层党建,拧出了党员群众心劲同向的一股绳,激起了全村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旗帜引领方向,榜样给人力量。”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说,“党员的主体意识被激活,就会增强干事创业的自信心。他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就能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旗帜作用。”
在淇县调研时,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右)向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放涛(中),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民(左)介绍《河南科技报》对“头雁回归创业”计划的报道情况。
党建引领:众志成城摘掉贫穷帽子
党建带来的喜人变化,同样也发生在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
多年来,赵庄村一直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山区,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不便,河道脏乱,土地贫瘠,收入微薄,年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
淇县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促成效,全县形成了干部领着干、党员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淇县县委组织全县贫困村党员干部到各地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学习,赵庄村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也明确了赵庄村未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党建引领,夯实基础。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常海说,村里以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为抓手,不折不扣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屈了一支能干事、敢干事的干群队伍,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赵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虎说,在赵庄小吃街建设推进中,党员干部率先入股、党员积极响应,引领村民和贫困户入股,一个月之内,村民集资超过百万元。赵庄小吃街在轰鸣的机器声中破土动工。赵庄村一天天变得美丽整洁起来。
如今的赵庄:民俗文化广场游人如织,小吃街内香飘四溢,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回村创业,街道干净而整洁;夜晚,路灯、景观灯照亮了河道与大街小巷。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赵庄村也由此成为淇县党建标杆村和旅游名村。
8月3日,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左二),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民(右一),淇县县邮政分公司总经理李峰(左一)等在淇县朝歌街道街道办事处南关村邮政便民服务站调研。
回归头雁:热血忠诚写在朝歌大地
黄洞乡鲍庄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就像村子周围的大山,压得当地群众抬不起头、喘不上气。已是县级干部的冯增智,退休后谢绝多家企业开出的几十万年薪,响应县委“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一年多时间就使穷山村换了新容颜。
“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是淇县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抓手。“2014年11月,县委向淇县籍外出务工和退休退伍党员干部发出公开信,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当时我就下了决心。”冯增智说。很快,他成为回归计划里的第一只“头雁”。
如今,像徐光、冯增智这样回归家乡创业的已有31人,在该县形成了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干部加上本地干部,汇聚成了农村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成为淇县党建的一大亮点。“回归头雁”为村里引资金、找项目,创办企业、修桥修路,31个村的村容村貌全都焕然一新,原来的乱村稳定了,过去的穷村变富了,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快速发展局面。
王继民告诉记者,这些基层组织建设“新鲜血液”的注入,让贫困农村群众看到了希望,脱贫攻坚得以快速推进,淇县农村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
“在基层,抓党建、抓工作,必须合村情、顺民意,还要方法对路。‘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不仅抓到了点子上,而且抓准了主角。”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说,实施回归计划,为农村选优配强“头雁”,让他们像磁铁一样把党员群众凝聚在了一起,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了每家每户,这非常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淇县党建很接地气,很有活力,也很有实效。”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放涛也认为,淇县实施的“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成效初显,基层接受,老百姓认可,发展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小计划显示出了大作用。
8月3日,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左二),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民(左一),淇县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郑传枪(右一)等在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调研党建工作。
“人的党建”:激活基层党建一池春水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在淇县,我们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主业意识,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王永青说,“今天的淇县,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大局中凝神聚力,在聚焦主业中实干担当,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尽责担当,干出了党员的样子,彰显了党组织‘主心骨’和党员‘排头兵’作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纷纷点赞。”
“党建引领,大石岩村由过去的穷山恶水,变为现在的山青水秀。了不起,不简单,不容易。”李志民说,淇县31名“回归头雁”,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为抓手,团结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在短时间内干成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是淇县党建工作的出彩之处。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强基固本,我们做了不少尝试。”王继民说,以往抓得很用力,但总觉得欠点啥。党员意识不强,干部守摊保本,求稳怕乱,不仅曾是淇县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难题,更是困扰发展的病因之一。
问题催生办法,思路开启出路。2015年,以尊重、保障、关怀、激励为关键词的“人的党建”在该县各乡镇、街道试水,激活了基层党建工作的一池春水。淇县县委组织部印发了《淇县关于加强基层党员管理服务的十条规定》《淇县基层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工作要领》等文件,初步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心需求、激发人的内生动力的“人的党建”的工作理念,将党建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在“人”这一决定因素上,通过带头人动起来,带动党员动起来,进而带动群众动起来。
王永青说,淇县通过抓“人的党建”为突破口,一方面持续抓好农村带头人队伍,持续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影响一方。另一方面强化党员管理服务,严格落实党员活动日等工作机制,注重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激活党员主体意识,努力实现党建由“事”向“人”的转变。
“与党员干部走心,关注党员干部内心需求,激发其干事创业“内动力”,是‘人的党建’的核心理念。”王永青说,“党建要由‘事’向‘人’转变,让党员干部自觉地担起职责,这才是基层党建的根本。”组织与党员走心,党员与组织交心。如今的淇县,一个个基层党组织被打造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汇聚成了全面加快“富裕、厚重、和美”新淇县建设步伐的强大合力,以此形成的磅礴之势,奏出了党建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