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左)向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右)赠送《河南科技报》。
“头雁回归两年间,深山穷村生巨变。红旗漫卷人奋进,振兴只看大石岩。”7月24日,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在太行山区深山小村、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村,为群众即兴写出了这样一首励志诗。
当天,由淇县县委和本报社党委联合举办的淇县“头雁回归创业”座谈会在大石岩村会议室隆重举行。淇县县委、县政府向本报社赠送了一面印有“弘扬基层党建,支持头雁创业”的锦旗。
当天,《河南科技报》在头版和A8版,以两个彩色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关于淇县“头雁回归创业”惠民工程的长篇报道——《又到春暖花开时,大雁回归朝歌地》。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受报社党委委托,向淇县县委赠送了当天发行的500份报纸。报纸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当天,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放涛,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原纪委书记焦爱英,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民,“头雁回归创业”代表、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光,远近闻名的大石岩村七老团队等,围绕“头雁回归·扶贫攻坚”这一主题,相继作了精彩发言,纷纷为山区扶贫攻坚工作建言献策。
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放涛(右二),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前排左二),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右三),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继民(右一)等在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土特产集贸市场调研。
旗帜飘扬聚人心
王永青书记介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中,淇县县委为了破解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基层发展无力的难题,实施了“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把从淇县走出去、事业有成的优秀人才,重新吸引到家乡任职,目的就是让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更强大的实力带领父老乡亲干事创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共引回“头雁”31名,分散在各个乡镇的村庄。
回村“头雁”大显神通,革命老区展开美丽画卷。驱车驶入大石岩村,处处可看到不少山村民居已整修一新,平整的柏油路,一排排路灯矗立两侧,灯杆顶部的国旗格外醒目。新建的村文化广场红旗飘扬,广场周围绿树成荫。这些鲜艳的旗帜,不仅让大石岩显得格外亮丽,也让1300多名村民心中有了希望。在第一书记和七老团队的带领下,大石岩村发生了很大改变,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更是信心满满。
“大石岩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情景。感谢李社长风尘仆仆来到这个深山小村,送来了带着墨香的新报纸。”当天,当王永青书记从李志民副社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500份《河南科技报》时,显得非常高兴。“这种激励和关怀,是我们立足于现在的基础,也是向前奋进的激情,我们必将从中产生新的动力。”
王永青书记说,《又到春暖花开时,大雁回归朝歌地》这篇报道,展现了淇县头雁的先进事迹,传播了社会正能量。“31名头雁,带领31个村庄,正在奋发前行的过程中,张放涛书记和李志民社长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精神动力,会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
对于“头雁回归”,王永青书记也是感慨颇深。他用16个字来总结“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中31名头雁的表现:情系家乡,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头雁”们对家乡非常有感情,比如徐光,他16岁离开山村,在家乡之外的多个地方勤奋工作,建功立业,获得过无数荣誉。40多年之后,他退休回到家乡,义无反顾地挑起第一书记重任。
王永青书记总结,徐光用“三把火”改变了大石岩村。第一把火,烧向务虚,理思路;第二把火,烧向务实,谋举措;第三把火,解决当务之急,打井。随后,他带领群众,展开了一系列奋斗举措:修路、绿化、美化,搞旅游开发,搞土特产开发,向群山要效益。如今,大石岩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乡村旅游呈良好发展态势,在全县、在鹤壁市,甚至周边地区,都有较大影响。
“在大石岩,头雁发挥了旗帜作用,唤醒了‘七老团队’,唤醒了全村。这样的带头作用,对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着鲜明的导向意义。”王永青书记说。
“我相信,大石岩村的示范作用一定会对全县震动很大。这个村是深山村,交通不便,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不高,很有代表性。如果大石岩村能变,那么其他村庄肯定也能变,整个淇县也能变。”他说,“我们相信,‘头雁回归’必将为淇县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
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右一)代表淇县县委、县政府向本报社赠送一面印有“弘扬基层党建,支持头雁创业”的锦旗,本报社常务副社长李志民(右二)代表报社接下锦旗。
“头雁回归”引关注
对于淇县在我省首创的“头雁回归创业”惠民计划,张放涛深有感触。30年前,他曾在淇县工作。30年后,74岁的他再度返回淇县,多次进入太行山深山区,采访“头雁”带领群众创业的先进事迹。
“在扶贫攻坚战役中,淇县县委一封封家书,唤回了31名头雁,为农村扶贫工作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张放涛说,“《又到春暖花开时,大雁回归朝歌地》写的就是整个淇县31名头雁的先进事迹、整个‘头雁回归创业’的事迹,特别是七老团队的事迹。这篇作品的意义非同一般。”
“淇县县委实施的‘头雁回归创业’惠民计划,通过借力、借人才来扶贫。这一战打得很精彩。这是一个智慧之举、创新之举,就像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一样,投入很小,成本很低,但收获很大、作用很大。”张放涛说,“比如第一书记徐光,作为退休军转干部,他用军人的良好作风带领群众创业。他通过组织学习‘老三篇’,唤醒了全村的白发老人,特别是‘七老团队’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他们决心共同改变家乡的面貌。这在深山穷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头雁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清晰的思路、更强大的实力带领父老乡亲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徐光拿着当天的《河南科技报》,表达感激之情。
传递磅礴正能量
在了解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和第一书记徐光及“七老团队”的事迹后,本报常务副社长李志民也是非常振奋,“来到大石岩村,我的感觉是: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心头为之一热。”
李志民认为,淇县在全省首推“头雁回归创业”计划,而且工作扎实有效。这说明,淇县县委、县政府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这是值得赞扬的。
“第一书记徐光和‘七老团队’为什么能成为先进典型,主要在于情系百姓,艰苦奋斗。”李志民说。山顶迎风飘扬的那13面红旗昭示着一个共同心声:“聚心大石岩,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恰好是淇县县委在全国首创的“头雁回归创业”计划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李志民指出,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农村要美,同样离不开科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科技支撑,需要插上“科技之翼”,“要让科技之花遍开淇县大地。”他说。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河南科技报社将继续关注淇县、支持淇县,继续发挥全国百强报刊的专家优势、政治优势、新闻优势、宣传优势等,全方位支持淇县发展。”李志民说。
大石岩村七老团队成员手棒当天的《河南科技报》,认真阅读,爱不释手。
新榜样催人奋进
“非常激动,非常高兴,非常感动。”王继民说,河南科技报社领导第一时间送来了报纸。对淇县“头雁回归创业”计划的报道特别出彩。“报纸出版当天,报社常务社长亲自来赠报。这是我们淇县的光荣和荣耀,也显示出报社对扶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支持、对淇县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说。
“大山的变化,得益于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大石岩村民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各级媒体对大石岩的大力宣传。”徐光说,通过《河南科技报》对大石岩村事迹的报道、报社赠报及“头雁回归创业”座谈这件事,感觉得收获很大,深受鼓励。
徐光并不满足于现状。“我来到大石岩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县委、县政府及办事处领导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努力,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仅仅是一个起步。我们还需要继续不懈努力。”他说,农村遗留问题在短时间得到全部解决,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假如满足于现状,一旦松口气,就有可能前功尽弃,啥也干不成。因此,我们一口气也不敢松。”
“七老团队”代表、73岁的退休老教师申怀林对“头雁回归”也是感慨万千。“徐光书记响应党的召唤,惦记乡亲们的挂牵,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大山,带领群众搞旅游开发,我们老同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这种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了村里每一个人。”申怀林说,“我们这些退休老人,觉得徐光就是心中的一面红旗。有了这面红旗,我们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目标,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出席淇县“头雁回归创业”座谈会的领导与嘉宾与大石岩村第一书记徐光及七老团队代表合影。
座谈中,与会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所透露出的一切,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在“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不断突破、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行的大背景下,“建设幸福新农村,共享幸福新生活”已成为淇县山区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大石岩村乃至灵山区农村的快速发展,必将成为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太行山革命老区农村美、农民富的淇县样本。”李志民总结。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吕 晓 实习生 尚姝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