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西华县奉母镇前段村,一股带着花香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顺着平坦宽阔的道路前行,只见绿荫夹道、鲜花盛开,一排排乡村特色房屋,在蓝天白云下分外迷人。
“刚到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路修得很宽,但贫困户的房子破旧不堪,你不管发展啥,得先住好不是?”西华县科协副主席、驻奉母镇前段村第一书记付贵刚到任,便立即着手改变这种情况,他先后共对31户实施了“六改一增”,对29户进行了危房改造,目前,全村无一户居住危房。
保障好“小家”的环境和安全之后,付贵开始思考怎么改善“大家”的环境。他与“两委”成员商量后决定,通过设立保洁员等公益岗位使村容村貌保持卫生整洁,还组织村民对道路两旁的杂草、杂物进行清理,种上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此举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了贫困户改善现状的干事热情和脱贫致富的动力。
金融扶贫来“铺路”
配足票子兴产业
“扶贫济困,金融同行!金融扶贫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引入能带动我们的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村民的就业……”
每天下午三点,前段村的上空准时响起这段内容。新购置的无线喇叭取代了走街串巷的老式大喇叭,声音干净且穿透力强,不过付贵知道:虽然内容已清晰地传递到村民耳中,但政策还远远没到心中。
“俺一辈子没贷过款,不想欠别人钱。”“钱可不经花,孩子结个婚,盖个房,本金搭进去了,我拿什么还?”“俺们拿了钱也不知道干啥啊!”村民们各有各的担忧,正是出于这些原因,金融扶贫政策始终不能在村子里大范围推行。
付贵理解村民的想法,但他更知道扶贫不能光靠“输血”,如果想要持续稳定地摘掉贫困户帽子,必须要有“造血”能力。随后,付贵召集村“两委”成员进行商讨,结合当前村情实际,决定以“户贷户用小额信贷”为贫困户配足票子,解决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
于是,村民每天晚上忙完回家时,都能看到书记和干部们挨家挨户去讲解政策和收益方式。付贵说:“老百姓不懂,那我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点一点的,用最直白的方式把金融扶贫政策给他讲透,先带动一批人进行尝试,等‘先吃螃蟹’的人真正受益了,别的村民自然也就主动了解、参与了。”
前段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哲告诉记者:“刚刚来签字那个,就是从广州回来专门办贷款的。我们也利用微信群同步往外播送,外地打工的也都知道这个政策。”
三年前,前段村的村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融扶贫”,大家一直停留在种地务农的思想上,“贫困”的帽子盖住了他们的发展目光,而这些都在驻村第一书记付贵到来后发生了改变。
技术脱贫有方法
大棚经济助发展
为转变前段村贫困户的传统观念,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始终牢记科协人使命的付贵,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开始为村子谋一条科技脱贫的道路。
付贵先通过土地流转,为前段村建成了近50个大棚,大棚建好后,他又马上奔往山东寿光,以口感和产量作为第一标准,筛选出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西红柿、黄瓜、辣椒、西蓝花、西瓜等新品种,还为村里了引进了新的配套种植技术。
新技术的引入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在政策支持下承包了14个大棚的郭志栋说:“刚开始没啥经验,就闷头干活,也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过付书记可没少替俺们操心!他找科技专家过来给俺们现场指导,有啥问题当场解决,基本上每年都能顺利收获。”
除了技术支持外,付贵还为村民们发放了许多有关大棚种植和养殖产业的书籍。考虑到农村识字率的问题,他还专门邀请了4位专家,准备将书籍内容的精华部分再凝练,并开展至少为期三天的培训,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专家讲种植蔬菜,还有养殖技术,咱都过去,你们有啥需要的告诉我,我给专家说,咱们有针对性地讲。”付贵对村民说。
“这反季蔬菜长势喜人,等到各类果蔬上市的时候,周边县城的超市和客商都来争相定购。”提及销路和产值,郭志栋开心地说:“早春种的西红柿,一个棚的亩产值能有一万六千元左右,像我这14个棚,一年的毛收入大概是二十七八万元。‘付贵’书记名副其实,真叫俺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没有他日夜艰辛的‘付’出,就没有俺们今天的富‘贵’。”
群众之事无小事
细微之处见真情
帮扶,扶的不仅是村民的钱袋子,还要做撑起孩子成长天空的支柱子,走进群众的心窝子。农村因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在家中的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和老人,留守儿童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之一。“我们成立了一个心理咨询协会,县科协是主管单位,也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近段时间,会集中在周六周日安排心理老师对留守儿童做一个心理疏导,还要搞点兴趣活动。我们没办法补上父母的陪伴,但至少要让我们村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
“有啥困难没有?”“最近身体咋样?”付贵经常走村串户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一次走访期间,他了解到贫困户王成友有一个孩子叫王帅,眼看着已经9岁了,但迟迟没有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付贵询问后得知,王成友家中第一胎是一对双胞胎男孩,因为精神状况不好,两口子肩上的担子很重,九年前生第二胎的时候因家庭条件限制,只能在村医处接生,导致王帅至今还没有出生证明,上不了户口。“最后是跟镇党委、派出所多次沟通,找了左邻右舍佐证、按指纹,提供各种会议记录,才把户口上了。”此期间,付贵往返于派出所和王成友家中,帮助其收集整理资料,及时告诉他们最新进展,安抚他们尤其是孩子王帅,付贵告诉他:“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交给叔叔们,我们一定帮你办好。”
事情圆满结束后,王成友送来一面锦旗,写着“热心服务 为民解忧”,这面旗子诉说着驻村书记实实在在的帮助、细致入微的关心、不辞辛劳奔波为民的动人故事。“村里该享受政策的都要享受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付贵用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
坚守防疫“第一线”
复工复产冲在前
当工作和家庭冲突,付贵这样选择:“儿子、丈夫、父亲”的身份在后,“第一书记”的职责当先。2020年春节,一段不平凡的时光,是一场最真实的见证。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大年初一那天,前段村驻村第一书记付贵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后,立即写下请战书,奔赴工作岗位,他的爱人在县人民医院同他一起奋战在抗疫一线,家中还有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俺妈的身体不好,有糖尿病和尿毒症,还要做透析,只能麻烦孩子姑姑了。”付贵说道。
疫情期间,付贵同前段村党员干部一起走访排查了296户村民,每家每户逐一张贴《武汉返周明白卡》《告示书》,把村里可以调动的一切宣传资源都利用起来。他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手机未曾离身片刻,时刻关注村内每个湖北返乡人员归来的信息。
一日,付贵因工作需要回到县城,忙完放下手中的笔后,他发现外面的天已经黑了,付贵心想终于有空去看望自己思念已久的孩子了,但在门口却被孩子的姑姑拦下了,“你想孩子我也知道,但现在还是别见了,疫情期间,还是小心点吧。”她对站在楼下的付贵说。付贵沉默地点点头,走到窗户旁边。屋内灯光暖黄,屋外寒冬料峭,孩子正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站在角落里的付贵正探出半张被口罩遮住的脸看着孩子……
疫情形势进入平稳期后,奉母镇也迎来了复工复产,可是这却难住了前段村原本要外出务工的村民,“想出去的出不去,急得很,书记他们就想办法跟电子厂还有县里面联系,带着想打工的人过去,给俺们找个地方干活,”村民又补充道,“书记说了,咱复工复产时候是全镇第一名!”
如今,前段村仅剩1户1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仅为0.087%,该村的金融扶贫政策落实成果和疫情后的复工复产水平皆为全镇第一名。村民们对于各种政策的态度,也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慢慢理解、逐步接受、最后主动参与。每一步跨跃,都是付贵和前段村各党员脚踏实地、踩牢踩实的成绩。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当环境明显改善,当技术成为工具,当钱包逐渐饱满,当扶贫落到实处,当温情暖入人心,付贵带领着前段村的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屋舍,挥洒在这片热土的滴滴汗珠,办成的桩桩件件的小事,都成为了撬动前段村脱贫的支点,最终,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成绩的背后自然离不开这位“付贵”人。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东昌 李霞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