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遇春寒 后期管理要完善

阅读量: 785

今年小麦遇春寒 后期管理要完善

785

今年小麦生产的不利因素

  晚播 受麦播前持续降水天气和部分麦田积水影响,我省小麦尤其是豫中南地区播种较常年晚10~20天,抢时播种又加晚播播量增大,造成不少麦田冬前生长不足,质量不高,苗情较弱,抗逆性普遍偏差。

  早春高温 今年2月下旬的平均气温较往年高2.2度,3月下旬的平均气温较往年高达5.5度,而4月上旬也是偏高(今年4月2日我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31℃)。过高气温一方面使小麦生长迅速,出现徒长(今年大部分地块小麦第一节间偏长),叶片幼嫩,茎秆壁薄,不但导致植株抗寒能力下降,而且增加了小麦后期病虫害流行、倒伏的危险。

  倒春寒 继4月初的高温之后,4月5~6日的气温骤降,而此期我省小麦正处孕穗期,幼穗发育陆续进入药隔分化-四分体形成阶段,此时正值雌雄蕊发育、花药形成,植株对低温十分敏感。又加之前期高温徒长,造成小麦叶片、穗部不同程度遭受冻害。

  病虫害流行 近几年我省种植小麦主导品种普遍对赤霉病、叶锈病高感,对其他病害综合抗性也较差,加之今年总体天气对病虫发生有利,3月多数地方降水量较常年多,田间湿度大,对纹枯病、条锈病等病害发生十分有利,4月份大部分地区偏多零至两成,北部偏少零至两成,全省平均气温偏低0℃~1℃,非常适宜小麦条锈病的扩展蔓延及赤霉病菌的流行。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专家分析,2018年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条锈和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穗期蚜虫总体大发生,吸浆虫总体偏轻发生,麦蜘蛛河南西部等地偏重发生。

今年小麦后期管理重点

  一、合理肥水,及时补救冻害损失。

  当前,对于我省不同程度冻害的麦田,可积极采取以下补救办法,把冻害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一)追肥浇水。对受害重的麦田,特别是主茎穗有冻死的麦田,应及时追肥、浇水,可以促进小分蘖成穗,以弥补成穗数的不足,同时提高穗粒重,减少冻害损失。每公顷可追施尿素90~150公斤。

  (二)叶面喷肥或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受害后喷洒1%~2%的尿素溶液,或促进生长的植株生长调节剂,促进新生分蘖生长。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二、一喷三防,防病防倒防早衰。

  小麦开花到成熟阶段是粒重形成的关键时间,但也是多种病虫盛发、重发、叠发期,根据前述2018年小麦生长和病虫害流行特点,将适宜的环保高效型杀菌剂、杀虫剂、腐植酸微肥、磷酸二氢钾等混合,采用高效的施药器械及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进行一喷三防,促进保粒增重,实现优质高产。

  (一)严控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病,治疗效果甚微,因此一定要以提前预防为主。当前正是赤霉病预防的关键时期,除了科学的水肥管理及清沟理墒,还要及时喷施对应的药剂预防。以“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为原则,在小麦扬花初期,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每亩可用12.5%烯唑醇40克兑水喷雾),如喷药后2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1次,注意轮换用药。剂型上应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另外,在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同时,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

  (二)防倒伏。今年小麦受到晚播及春季冷害的影响,抗逆性较差,且整体播种密度较常年大,部分群体偏大,后期有倒伏的隐患。在小麦后期的管理中,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合理进行田间管理,尤其要避免在有大风的天气前浇水,必要时可以施用壮丰安或多效唑粉剂等植物调节剂,防止倒伏的发生。

  三、适期收获,保证高产优质。

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时收获小麦千粒重和产量为最高。收获过早或过晚,均会导致千粒重和产量降低。熟末期收获产量最高,其植株表现为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用力能被手指甲切断。据调查,小麦完熟期收获的比蜡熟末期收获的千粒重一般降低2.4克,每亩减产小麦13~15公斤;如遇暴风雨、冰雹侵袭,产量损失会更严重。另外,收获后晾晒烘干,避免麦粒受水分过高或湿度过大影响,致使病菌再次繁殖、产生毒素。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耕作岗位专家 河南农业大学 马新明 熊淑萍 张志勇)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