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全省科技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科协十大精神系列报道之十八

阅读量: 8,648

“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全省科技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科协十大精神系列报道之十八

8,64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宣言,为新时代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使命和奋斗方向,是新的科学“进军号”和“动员令”。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科协十大精神,河南省科协特别推出了《“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全省科技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国科协十大精神》专栏,旨在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新征程上勇立新功,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努力奋斗,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河南农业大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号召,在河南农业大学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纷纷表示,要秉承“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目标,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强化基础研究,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建立科研自信 向创新发展要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予广大科技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和坚定的信心,为我们科技工作者今后的科研指明了方向,建立了自信。”谈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张龙现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中国的科研是需要建立自信的,是需要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我国科技发展已从原来的跟跑为主的状态,变成了目前的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行的状态。在一些领域,我国已经实现了领跑。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没有掌握,如我们学院实验室使用的一些仪器、高产高效的动物种源等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张龙现认为,“原来我们国家发展‘吃’的是人口红利,在未来我们国家发展要向创新要红利。”

谈及未来发展,张龙现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动物医学院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在源头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正视和解决过去科研活动中的惰性问题,调动、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突破可新技术,解决科研上的‘卡脖子’问题。针对动物医学领域,尤其是在养殖发展服务、养殖科技支撑方面,要加强原始创新,在新的技术、新的疫苗、新的兽药方面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出更多新技术产品,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兽医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除了重大项目攻坚和日常科研之外,张龙现一直坚持承担着教学工作。对此,张龙现表示:“下一步,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过去生硬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模式和理念,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学生从教室里、课本里拉出来,进入实验室,把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走进千万家

“我院对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行了认真地收听收看。”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兼作物育种系主任、河南农业大学种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殷贵鸿在接受采访时说。

殷贵鸿说:“通过学习,我感到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厚爱,特别是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让我们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结合这次大会精神,未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第一要树立以德树人的理念,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乡村振兴需要大批知农、爱农、懂农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要抱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态度重视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其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第二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针对河南粮食生产上的关键核心问题,进行集中创新。”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子资源就是芯片中的芯片。因此,要集中农业科研院校的精锐力量,针对我省小麦生产上的瓶颈问题——缺乏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进行攻关。”据殷贵鸿介绍,目前赤霉病已成为我省小麦第一大病害,可造成小麦直接减产20%~30%。该病不仅会产生多种毒素,可能还会致癌致疾,给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殷贵鸿及其科研团队创建了高效抗赤霉病育种技术体系,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突破,针对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存在抗赤霉病不抗倒、抗赤霉病不抗冻、抗赤霉病不稳定三大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育成了一批高抗和中抗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我们不仅要实现抗赤霉病育种技术的自立自强,还要培育出抗赤霉病的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走进千万家,为河南粮食生产、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殷贵鸿坚定地说。

殷贵鸿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25年,主持或主要参加培育出小麦新品种52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16个,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品种20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4亿多亩,新增粮食200多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00亿元。主要参加创育出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核心种质周8425B,衍生出审定小麦新品种415个。发现定位6个小麦抗病新基因,并开发出相关分子标记。发表论文60多篇,被SCI收录1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25项。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强化基础研究 打好种业翻身仗

“6月初,学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列举了我们国家取得的一系列巨大科技成就,说出了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心声,为我们以后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农业大学作物育种与种子科学系教授、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矫永庆说。

“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让科技工作者的时间精力和兴趣集中在钻研专业技术上。”矫永庆说。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备感骄傲,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感到自己应该勇于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矫永庆此前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国家大豆生物技术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大豆基础研究,解析大豆产量和抗逆的分子机制。

矫永庆表示,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粮食之一,大豆育种也是未来育种的重点领域,“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大豆单产、减少对进口的依赖,是中国提升自身粮食供给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要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此次大会为契机,针对大豆产量和对高温、干旱、病害、等逆境的抗性科研难题,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和技术基础,为解决我国大豆种子的‘卡脖子’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矫永庆说。

(河南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丰 硕 黄静丹 张悦雯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