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淮阳区齐老乡柳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村,没有主导产业,长期处于“麦茬豆、豆茬麦”的循环生产中,农民收入比较少。2018年3月,周口市淮阳区科协办公室主任李哲受组织选派,来到柳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柳北村辖柳北、陈庄2个自然村,共760户33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563人。李哲经过走访了解发现,村里大多数家庭是缺技术、缺经营能力,脱贫致富缺少门路,少数是因残疾和大病拖累致贫。了解情况后,李哲下定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村民收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党建引领 夯实脱贫之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哲一来到柳北村,便把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以加强阵地建设为载体,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挖土填坑,连续奋战10余天,夯实填平村室地基0.8亩,积极向组织部门协调资金28万元,新建村室一座,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结束了该村没有标准化村室的历史,强化了党员活动阵地。以素质提升为抓手,增强党员干部战斗力,一方面加强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强科技知识学习,增强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三会一课”、6+N主题党日、结对帮扶等基层党建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党员得先凝聚起来,我们把政策摸清吃透,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了解政策到底说了啥。”李哲坚定地说。
改善人居,建设美丽乡村
驻村帮扶以来,李哲先后组织修建道路9.46千米,新打机井60眼,修建桥涵4座,实现安全饮水、有线电视户户通,落实“六改一增”“厕所革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天然气入户工程,实施农网改造,修建文化广场,开展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柳北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们纷纷拍手称快。同时,李哲着力发展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振村民精神风貌,为脱贫攻坚注入动力。他先后组织开展了送文化、科技、健康“三下乡”活动,传播正能量;评选“五好家庭”“孝顺媳妇”“致富带头人”;组织“接老人回家”活动,弘扬孝道传统;组建柳北村花篮队,编唱移风易俗节目,教育引导身边人;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
发展产业 铺就脱贫致富路
在李哲看来,柳北村不仅要外在美,更要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如何让村子富起来,让村民们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了李哲苦思冥想的问题。经过走访调研,促膝交谈,他发现柳北村没有发展主导产业,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发展产业,增加“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柳北村才能实现稳步脱贫可持续发展。
随后,李哲同“村两委”经过多次研讨,结合该村有种植楸树的习惯,选准了楸树种植的路子。李哲一行开始了走访之路,希望改变村民们固有的种地方式,开展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万事开头难,难在迈出第一步。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耕地而转去种植楸树。
“谁知道种这个赚不赚钱啊,虽然我现在种这个也没啥钱,但是起码能供我吃穿。”“种这个的还是少数,而且要是种这个赚钱大家不都去种楸树了。”“也没人跟我们保证能赚钱啊,我要是把本儿搭进去了,咋办?”……村民们起初并不接受这个建议,李哲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之后,果断放弃劝说,转为动员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先行先试,带头发展“种养加”一体化新模式,并且邀请林业科技专家开展林业生产讲座。看到种植户确实有了可观的收益后,刚开始不愿意的村民也转变态度,纷纷加入进来。
目前,柳北村已发展楸树种植1500亩,亩增收近万元,从当初零星的小规模种植发展到如今专业合作社的抱团种植,柳北村成为了远近有名的楸树种植村。
另外,在走访过程中,李哲看到村中多数没有专业技能的贫困户只能赋闲家中,进行低产值工作。于是他带头研究,并以扶贫车间为依托,开展就业培训,引导贫困户就业,增加就业渠道。
目前,柳北村有百人从业的扶贫车间1座、光伏发电2处、大型养殖场1个、家庭养殖场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约8万元。柳北扶贫车间现有工人86人,人均工资3000多元。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仅能够进行农业生产、照顾家里,还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得到大幅提高。柳北村扶贫车间产业带贫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科学普及,增强脱贫能力
作为科协人,李哲按照省科协科技助力扶贫的安排部署,着力发挥科协优势,在充实脑袋,富裕口袋上做文章。他认真落实科技扶贫举措,组织农业、林业、畜牧业、教育、卫生等部门的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依托农村技能人才电商培训基地,在柳北村等开展电商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增加致富门路。
“有些有想法的村民想发展别的产业,但限于技术水平迟迟不敢行动,我就去找那些专业技术的人才,为村民进行一对一的技术辅导。”李哲说道。
柳北村还依托每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由李哲一行入村开展科普宣传,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到基层,打通科技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为了重点做好科技服务的精准对接,李哲针对贫困人员的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科技服务计划,还利用微信、QQ群等延伸科普触角,帮助建立专家与农户结对帮扶,开展网络实时指导,逐步提升科技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实用性。
倾情帮扶,真心暖民心
扶贫工作中,李哲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敢想敢干,勇往无前,无私奉献,一心为民。驻村帮扶中,他是村民心里的“暖心书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
“有工作队在,我们老百姓心里底气就足了。”柳北村养殖户陈同伟告诉记者,由于市场行情不稳、养殖经验不足,2019年,他的养鸡场赔得血本无归。李哲了解情况后,立刻找到乡扶贫办,对接农村信用社,帮助陈同伟办理小额贷款,并请来技术专家现场指导。经过多方努力,陈同伟养的6000只鸡“今年有望卖个好价钱”。
“正是百姓的感恩情怀,深深地激励着我。”帮助村民解决困难,看着村民的笑脸,让李哲打从心底觉得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付出的心血也是值得的。
“说起李书记,有一幕令我至今记忆深刻。”柳北村一位干部回忆道,有一天他正在村室填报资料,听到外面传来一句“弟妹在哪个医院呢?我必须要过去看看……”抬头发现是贫困户孙爱荣手提几兜水果站在外面表情激动。“不用啦,你的心意我领了……”李哲握着黄爱荣的手劝说着。后来他才得知,原来是李哲了解黄爱荣的家庭情况后,主动找到当地民政部门,帮助黄爱荣申报低保。但在申报过程中,赶上李哲的妻子住院做手术,为了不耽搁申报进程,李哲先去村内完善申报资料后,才匆匆赶去医院。这让黄爱荣感动不已。
目前,柳北村已脱贫171户551人,还有4户12人未脱贫,年底可望全部脱贫。在“扶贫工作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你怎样对待群众,群众就怎样对待你,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李哲深有感慨,“能够把青春献给这片热土,我无怨无悔。”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东昌 李霞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