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华:用坚定初心书写扶贫答卷

阅读量: 32,766

李素华:用坚定初心书写扶贫答卷

32,766

李素华,现任西峡县科协副主席。2015年11月,李素华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西峡县五里桥镇土槽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驻村结束回到原单位。在驻村扶贫期间,李素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惠农政策及扶贫政策。由于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优秀,连续3年被授予“西峡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土槽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村党支部”。

初秋时分,走进西峡县五里桥镇土槽村,一幅美丽新村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水泥路蜿蜒伸展,连通千家万户;小洋楼鳞次栉比,点缀山野田间;小庭院星罗棋布,承载着群众增收的希望;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李素华帮助贫困户秋收。(资料图片)_副本.png

曾经的泥巴路已成为历史,土坯房难觅踪影,荒草地变成了“致富园”,如今的土槽村成为了“金窝窝”。

谈及驻村工作,西峡县科协副主席李素华感慨万千。2015年11月,她安排好家里的事务,来到了土槽村。

当时的土槽村还是一个软弱涣散、贫困发生率高的省级深度贫困村。在将近1000多天的帮扶一线工作中,李素华靠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用真情暖民心,以实干赢信任,用心书写了一张让百姓满意的扶贫答卷,赢得全村上下一致好评。


做好水文章,实现吃水自由


土槽村地处伏牛山腹地,这个有6个自然村民小组,216户、780人的村庄,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

当听说李素华要到土槽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周遭的朋友和家人都劝她不要去驻村,认为现在的扶贫工作费力不讨好,土槽村还是个深度贫困村,工作太难做了。而她在面对不同的声音和部分群众质疑的眼光时,首先是明确自己的初心和方向。在脱贫攻坚这场全国人民携手共战的战役中,自己能奔赴“前线”,她自觉责任重大,使命荣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知道自己走这条路没错。

入村以后,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纸上谈兵,李素华细研村情,勤走、多听、实看,与村干部一起每日起早贪黑,翻山越岭,上门串户,只为尽快准确掌握一手村情资料。这次全面摸排工作让李素华掌握了村里的真实情况。

“那时土槽村的条件是比较差的,群众出行没路、生活没水。”李素华进村后了解到土槽村、封湾、上庄、店上、大土槽、金鸡岭等5个生产小组的村民基本都是靠天吃水,天干旱时,大部分群众都是用扁担挑水。“吃水难”已经困扰了这里的老百姓很多年。李素华当即决定打深水井,解决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

李素华(右五)组织帮扶责任人冒着酷暑入户宣讲政策。(资料图片).png

李素华先找到当地的水利局领导进行协调,水利局派水利专家巩国敏以及其他几位工作人员和李素华一起冒着酷暑到金鸡岭在乱石堆中找水源,经过多次查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源。水利局前后投资了70多万元,经过几个月的施工,终于解决了这几个生产小组的人畜饮水及耕地、山林地的灌溉问题。水的问题解决了,村民们开始发展香菇栽培产业,大家对脱贫信心满满。 

如今,看着打开水龙头就喷涌而出的干净清澈的自来水,现土槽村驻村第一书记包书青说:“吃水不忘挖井人,非常感谢老大姐李素华的付出,目前全村群众生产生活实现用水全覆盖,为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修通致富路,拔掉了“穷根子”


土槽村大部分群众散居在沟沟岔岔中,主要经济来源靠栽培袋料香菇,全村年栽培规模约200万袋。

过去,由于道路不畅通,信息闭塞,村民走不出去,客商进不来,导致香菇丰产不增收。究其原因,路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赶走“拦路虎”,拔掉“穷根子”,成为山里人盼望已久的梦想。

李素华驻村时正是土槽村道路扩建和村部文化广场建设的重要时期,有大量的工作及各类矛盾纠纷需要解决。为此,她不厌其烦地开展了大大小小10余次群众会,不断地向村民进行政策的宣传与讲解。“群众刚开始思想不通,还出现了一些矛盾纠纷,经过干部们长期的政策讲解,才慢慢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李素华告诉记者。

李素华(左一)冒着严寒到贫困户家中慰问。(资料图片).png

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烈日高照,李素华均坚守在修建通组路的第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村干部和李素华的不断努力,道路扩建和村部文化广场全部完工。

“眼下,土槽至金鸡岭公路贯穿全村,全长10公里,路基宽7.5米,俺们村真正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土槽村党支部书记谢双定兴奋地说。

“这条路是山里群众的脱贫路、致富路,也是一条希望路、幸福路。”李素华介绍说,按照既定的脱贫规划,该村将引进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农家乐,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贫困群众稳定持续脱贫。

土槽村的村民以前有栽培袋料香菇栽培的习惯,有一定的技术,但限于交通闭塞和资金桎梏,香菇栽培产业一直无法大规模发展。如今有了水,有了路,香菇栽培产业发展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李素华请来县农业局食用菌专家给群众传授香菇栽培技术。

在几乎“送到嘴”的服务扶持下,贫困群众想不发财都很难。2017年至今,该村村民几乎家家都栽培袋料香菇,户均达到8000袋,户均年创效益5.6万元,去除成本,户均年净收益3万元。


帮扶用真心,情暖困难群众


帮扶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想干好就必须多想办法。

李素华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一部分不是贫困户的家庭,由于患有重病而无钱医治,她就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土槽村上庄小组的王丽青患有乳腺癌,李素华就从单位筹集千余元资金给王丽青治病。

李素华(左二)到贫困户家中回访。.png

贫困户李书成、乔银锁两人出车祸后,住在医院。李素华知道后第一时间到医院了解情况,随后到民政部门协调解决大病救助资金,两人分别获得2000多元和1700多元救助资金。封湾小组庞铁勇的房屋失火,李素华知道后,第一时间去看望他并了解火灾损失,还从单位经费中拿出2000元资金解决庞铁勇一家的吃住问题,庞铁勇的爱人感动地热泪盈眶。还有贫困户李光成、封光林、王振林等3户,3个孩子都在上学,李素华知道这几户家中经济都比较困难,就省吃俭用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资助这几位孩子,前后共资助了1.3万多元。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土槽村这位曾经的第一书记已经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们见到李素华都会开心地和她打招呼……每一份来自群众的热情都是这位第一书记用真心换来的真情。

李素华离开土槽村时,土槽村组干部和大部分党员、贫困户自发为她做了两面锦旗,分别送到县委组织部和县科协。

土槽村党支部书记谢双定说:“李书记是一个好干部,土槽村的变化有她的功劳,土槽人永远忘不了她。”

村民们一提起李素华就忍不住翘起大拇指,称李书记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事事都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太宇 杨四元 文/图)

分享到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