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凉水泡蒸馍,蒸馍自带。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欢迎各位莅临指导工作……”
“今天和韩桥村贫困户告别,我真舍不得离开,有一个70岁的老大爷,见到我的那一刻,不禁潸然泪下,我的鼻子也酸酸的,毕竟我来村里快三年了……”
以上是叶县廉村镇刘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乐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内容。2017年11月,他含泪离开韩桥村,进驻到刘宋庄村,而王乐文的老家后王村也属于廉村镇。
1983年出生的王乐文,大学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驾照拿的是“最难考”的A2,他开得了各类车,玩得转无人机,创作微信、美文、短视频也没问题……本可以在大城市谋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他却选择了留在家乡。对他而言,成功不必背井离乡,在叶县老家,也一样可以乐在其中,“大做文章”。
2015年,当听到县委发出的到农村实施脱贫攻坚的号召时,身为叶县科协年轻干部的王乐文自愿报名,主动请缨。每到一个村子,他首先想到的是抓党建促脱贫,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走家串户访民情
党建引领脱贫路
刘宋庄村是个拥有1370人的大村子,人口多,基础设施差。这对王乐文带领的驻村工作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掌握扶贫脱贫政策、摸清村情民情成为当务之急。
王乐文白天走访,晚上学习总结,床头贴着政策明白纸,兜里揣着学习笔记,不到一个月,从医疗健康,到就业帮扶,各项政策门清路熟。
走访期间,王乐文听说贫困户李小喜、低保户张水芹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他立即给县科协领导汇报并通过残联为他们各自配了一辆轮椅。
在村中不断走访和不停接访回访,鞋和袜子磨损得很厉害。家人也会偶尔抱怨:“离家这么近,也不知道回来看看,俩孩子都好久没见爸爸了。”但王乐文对家人说:“脱贫攻坚是一场伟大战役,能参与其中,我很荣幸,我必须得干好。”没过多久,全村370户的信息、每户的个性化清单都被他全面详细地记录下来,对谁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最终精准识别贫困户16户、贫困人口31人。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王乐文指出:“抓党建促脱贫是驻村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抓好党建更能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于是,在换届期间,王乐文抓住机会,选强配齐了新“两委”班子,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一编三定”工作,为本村30名无职党员编定了10类岗位,对群众意见、政策法规、科教致富、党风党纪等进行收集、宣传、监督。与此同时,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刘宋庄村村部重新升级改造,不仅办公设施得到改善,还打造了党建宣传栏,实现了制度上墙。
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室里,有着18年党龄的老党员王玉峰说:“现在村‘两委’班子很团结,王乐文书记还发展了2名新党员……”
精准施策出实招
科协帮扶见实效
村情熟悉了,可村民的腰包怎么鼓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得把基础设施搞好。王乐文向省、市、县争取支持,协调县科协帮扶,为刘宋庄村整修道路,安装路灯74盏,建成了文化广场、科普活动室、标准化卫生室等,目前已实现全村照明、饮水、天然气全覆盖。为了方便村民生活,减少困难群众支出,王乐文还为村里购买了电脑和打印机,为全村群众提供免费复印、打印服务。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关键还在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王乐文与驻村工作队积极谋划,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种植辣椒50余亩,吸纳贫困户务工,在此基础上,他还于2018年6月成立了刘宋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第一书记扶贫专项资金10万元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辣椒,发展村集体经济。
“该享有的政策都享有了,现在还能在辣椒地里薅薅草、摘摘辣椒,一天也能赚五六十元。”村民李老汉边干活边告诉记者。但王乐文深知,要拔掉刘宋庄村的“穷根”,必须变“输血”为“造血”,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增收致富项目。
村民陈会轻患有糖尿病,和妻子还要赡养85岁高龄的丈母娘。虽然有政策兜底,但帮助他发展点啥才能稳定脱贫不返贫呢?在王乐文和驻村工作队的提议下,陈会轻向银行申请了5万元的免息贷款,利用坑边的闲置土地,搞起了养鸡。“王书记又是帮俺跑贷款,又是帮忙弄饲料,替俺操了可多心,一只鸡能赚一二十块钱,我养了一两千只,收益还不错,跟着王书记有钱赚!”陈会轻告诉记者。
“2017年,俺妈去世,我和媳妇也离婚了,自己带着俩孩子,生活很困难,要不是王书记,我现在还愁着呢!”村民程宾宾是王乐文的帮扶对象,提起王书记,他说:“多亏他给我们仨申请低保,给我安排公益岗,还给我争取了4000元的养殖补助金,遇到技术难题时,他还请技术员到家里指导,我这200多只鹅现在长得可好,以前都没啥收入,只能靠地,现在的收入和过去比,真是天大的变化!”
为进一步巩固得之不易的脱贫成果,王乐文在脱贫产业发展中,努力发挥科协在扶贫和科普工作中的作用。他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融入科技元素,他将专家邀请至田间地头,为村民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此外,王乐文还亲自驾驶科普大蓬车助推农村科普工作开展,在新媒体平台上自创并传播科普类文章,等等。
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有问题就找王书记!”“我不经常在家,但听他们说王书记不错。”在刘宋庄村走街串巷采访时,记者总能听到群众对王乐文的正面评价,也多次被村民们见到王乐文时的热情亲切所感染。
从刚来时的冷眼相待,到现在的无话不谈,村民态度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自王乐文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秋收时节,王乐文发现有好几户家里没有壮劳力,他就带着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们收花生、掰玉米。村民葛付铃是残疾人,平常得拄着拐杖走路,丈夫和孩子外出打工后,每当农忙时,地里的活儿使她犯愁。“王书记到村后,从播种到收获,都替俺操心,有时候他忙不过来,还记着安排别人过来帮忙,庄稼长得好,王书记功劳少不了。”葛付铃充满感激地说。
在刘宋庄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帮村民干活是举手之劳,贴钱为群众买东西献爱心也是常有之事,提到这些,王乐文感到微不足道。在他的带领下,刘宋庄村驻村工作队工作扎实、作风优良,在疫情期间冲锋在前,在禁烧季节熬夜坚守,饿了啃点方便面,渴了喝点凉白开……驻村工作队的嘉言懿行,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他们。于是,总有村民送去小米、蔬菜和水果,看到这些,王乐文常常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虽然有时回不了家,但家人可以来村里看我,村里这一千多号人也是我的亲人,只要老百姓过得好,说咱们干得好,就值!”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乐文多次被县、镇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参加乡镇互查、村级互查和扶贫信息数据修改、校正,参加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党建观摩和县派第一书记、工作队员的年终考核,还被叶县县委授予“扶贫标兵”等称号。
目前,刘宋庄村的贫困户已于9月底全部脱贫。“等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时,我也要找个山花烂漫的地方,开心地笑一笑,解解压。”眼下,王乐文在朋友圈写下的期许即将变为现实。
只要心中有风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成功不必背井离乡,在老家也一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问及未来?这位卧室床边满是书,在“学习强国”上拥有两万多“成长总积分”的驻村第一书记表示:“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是我的愿望,以后我要多多学习各地脱贫攻坚经验,取长补短,将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努力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越过越好。”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杜 勇 闫佳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