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协同创新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阅读量: 5,617

不断深化协同创新 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5,617
  •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22年度优秀委员建议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胡若哲

河南是三农大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任务艰巨,对农业农村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下面,我就涉农高校不断深化协同创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谈几点认识和意见建议,供参考。

一、把握新机遇,明确现代农业发展变革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新要求

进入21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悄无声息地形成。本次产业技术革命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带来的是智能化与信息化,引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巨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为推动,成为全球新格局重构的核心驱力,全球产业布局、经济格局加速重构,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就三农而言,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渗透,世界农业格局在深刻变革。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国与有的国家相比,要么农业资源禀赋处于劣势,要么劳动力成本不占优势。如何用越来越紧张的水土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科技是突破口。面对内在约束和外部竞争,必须努力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依靠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一方面,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深挖农业品种的多样性,使餐桌上的粮油面食、蔬果蛋奶、肉类水产供应充足、营养美味。另一方面,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快突破农产品安全质量、农业数字化生产等信息化关键技术,加快遥感监测、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与传统农业生产过程的融合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农业”。

2019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第五章“保障措施”中第二十五条强调,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明确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信心与决心,向全省释放出了要下大力气狠抓科技、教育、人才的强烈信号。

高等农业院校是连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纽带,也是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源泉。“新农科”建设的本质,是一次农业高等教育专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加快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振兴发展高等农业教育,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变革提供人才、技术、智力支撑。为此,全省涉农高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顺应农业产业技术革命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与振兴发展,积极承担起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使命和重任,不断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增强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提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水平。

二、应对新挑战,主动融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来

日前,《“十三五”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1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等一批农业科技报告密集发布,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其中,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和成果突出。综合来看,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于“十三五”末达到6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在小麦、玉米、花生、肉牛、肉羊、肉鸡等大宗作物畜禽种养领域取得一批领先全国乃至世界的科研成果,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大步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科技支撑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但一分为二地看,当前困扰农业科技创新的难题仍未破解,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现象直接影响了成果应用。可以说,农业创新资源分散、效能不高是突出问题。反映到人才上,就是“上头”的农科领军人才和“下头”的农技推广人才“两头缺”。因此,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加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避免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又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种地人挑上“金扁担”。换言之,既要“顶天”,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全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又要“立地”,面向产业需求,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家。

“顶天”的关键词是重塑。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是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的主体。过去受制于农业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导致论文发了很多、专利申请了很多,却面临“被锁在铁皮柜里”的尴尬。对此,一方面要推动涉农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另一方面涉农高校应有更多担当。要重塑农业科研布局,强化农业教育系统科研力量,加强优势特色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项目制度。“立地”的关键词是融合。科研教学单位要努力突破教学科研机构积累了大量科技成果,但缺少转化平台和应用场景的症结,通过支持涉农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农科教推一盘棋,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以利益为纽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此基础上,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成果与市场结合,科技与产业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高等农业院校要更加主动地融入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入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来。一方面,要发挥优势。涉农高校具有多学科综合优势,要突出产业重大科技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要加快建立产学用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农业企业一起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要面向基层。农业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科教人员必须下田入地,推动技术成果落地开花。涉农高校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构建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推相结合、校地协同、校企合作的服务“三农”新模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三、推进新融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紧缺性的人才,一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是涉农高校新时代新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使命和责任。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意见》从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基于上述要求,《河南省乡村振兴人才五年行动计划》对完善河南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好五年行动计划,涉农高校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科学应,对接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近些年,很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频繁出现农业技能人才缺口甚至是“用工荒”,尤其是生物技术、智慧农业等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方面的人才更是奇缺。与此同时,高校农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人才供需失衡形势未得到有效缓解。作为培养高素质农科人才的摇篮,涉农高校应保持三农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敏锐性,及时调整农科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克服培养和需要“两张皮”的弊病,是当前和未来涉农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主要任务。涉农高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行动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既要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也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的各类复合应用型人才,更要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还要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队伍。

二是创新增“效”,探索多层次人才培养路径。适应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涉农高校应加强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协同,建立区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联合培养多层次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路径: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农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优化专业课程内涵和培养方案,改造提升和创设一批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的的新专业,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基层、有“三农”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打破学科设置的“篱笆墙”,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建设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依托学校试验示范站、教育教学实训基地等平台,开放办学、实践育人,打造产教研融合育人新模式;第三,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盘活农村现有人才资源,为新机遇新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三是聚焦提“能”,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是构成农科人才素质能力体系的核心。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主体,必须大力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增加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要扛起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任,农科学生必须熟悉农村一二三产业,从育种、生产到智慧作业、市场开拓,都要有所了解与涉猎。这些人必须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广泛的新理念,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了解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为了适应和匹配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农科”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迫切需要通过不同平台进行锤炼。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高校和企业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良性互动。事实上,自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很多涉农高校都开展了多种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尝试和探索,例如多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建设实践教育平台,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农科人才,涉农高校要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方面,把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指导帮扶结合起来,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另一方面,建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双创实训、指导服务、孵化转化、资源对接一体化服务,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为了加快培养契合“新农科”内涵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开花,省农业农村厅鼓励省内涉农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建设农科教推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逐渐构建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出国家、社会、行业所需的新型农科人才。

分享到

菜单